宫廷理筋术临床精华感悟篇

暑假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8096384.html

1:“宫廷理筋术”顾名思义是以治疗“筋”的疾病为主的中医疗法。“筋”与“骨”二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医的“筋”,大致相当于西医解剖学的肌肉、韧带、滑膜等软组织,它们是连接骨骼、构成关节、为骨骼提供动力和保护的纽带。而骨骼则是上述软组织的脊梁和“主心骨”。在宫廷正骨术的学术思想中,强调“骨错筋挪,骨正筋柔”,意思是说骨折、关节脱位,都会伤害到筋的功能,正骨之后,筋的功能恢复了,筋也就柔软了。

而宫廷理筋术的学术思想,更强调“以筋带骨”理论,并特别注重脏腑与其所主筋骨、气血的相互关系。理筋术指出我们常见的闪腰、岔气、冻结肩等疾病,其产生的原因固然有外力和时疫气候外因,但体质与七情伤气是不可忽视的内因,所以根据伤筋后的病程发展规律,理筋术一般将治疗分为3期,即初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舒筋调肝为主,后期以补肝强筋为主,这正是中医骨伤科“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筋骨当虑气血”的思想精髓。

2:为皇帝做按摩推拿,一定和为普通百姓按摩有所不同。

毕竟伴君如伴虎,一旦手法有失,极易招致杀身之祸。

这就说明理筋术治疗一定是十分舒适而有效的,只有这样理筋术才能生存和发展。

但是,当时这种手法除了满族皇室成员之外,普通人无权享用。

据说,当年凡是亲眼见过理筋术按摩手法的人,无不为其动作的轻柔飘逸而倾倒;凡是亲身体验过的人,更为其神效所折服。

清宫医案描述“绰班”理筋术时,赞其具有“潇洒、优美、轻盈与柔和”的特质,谈笑间令疾患“灰飞烟灭”。难怪嘉庆皇帝曾称其为“神术”。

理筋术虽好,可是要学习此术,必须先拜师学艺,老师采取的是口传心授的方法授艺,因此能真正掌握其全部套路和心法者屈指可数。

清朝被推翻后,这种秘密技艺和掌握技艺的人几乎消失了,几十年来,很少有人亲眼见过清宫“绰班”理筋术。人们只能从古医籍的片言只语中,了解它的神奇美妙。

3:宫廷理筋手法出自上驷院绰班处。

上驷院为清代内务府所属三院之一,上驷院中的“上”意为尊贵,代表皇家,“驷”是马匹的意思,上驷院就是清初御马监。

绰班是满语正骨的意思,绰班处既为正骨处,是隶属于上驷院的机构。

最早上驷院绰班处的职责是医治受伤的马匹,兼有为宫廷内侍们治疗各类损伤的职责。

清中期,上驷院绰班处的医疗技术和理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主要职责逐渐变成为人治疗跌打损伤。

至清代医院的正骨科划归上驷院,由蒙古医生兼任。

自此上驷院绰班处成为皇宫内唯一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疗机构,其职责是为皇帝、后妃、亲王、贝勒、阿哥、格格、内廷文武官员、执事人员等医治骨伤科疾患,并且限定日期要治好,超过了期限必受惩办。

上驷院绰班处的绰班主要来自满八旗中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侍卫或御林军,并由绰班处的蒙古医生头目教授其理筋术,学期六年,每月有四两银子的“钱粮”,期满后经考试合格、医术精通者可成为正式绰班御医,称补实缺。自咸丰皇帝以后,绰班处选取学员的条件放宽,八旗侍卫均可入选。

上驷院绰班处内设蒙古医生长2——3人,相当于今天的主任医师,副蒙古医生长3——4人,相当于副主任医师,一般蒙古医生和学员总数共计30人,蒙古医生长,正六品,服用五品冠戴;副蒙古医生长,从六品,亦准服用五品冠戴。

所以说宫廷理筋手法并不是一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绰班手法最终的精髓就在于“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临床上一旦遇到正骨按摩能治疗的病证,必通过触诊于人体体表感知其内部病机变化,内心对此病机变化作出判断产生应对思路,手部动作因接触部位的不同内心感知的病机变化不同而随时转换,治则治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则在手的灵动中演奏出来。5:我认为按摩一术其核心为一“松”字,形于外而神于内,需外练形内练神。其中法随于心,以神为主导,应重视内功的研习,同时配合一定的手法练习。

只有练功到一定程度才能精妙地把握“松”的奥妙,则手上的感知力才能更加敏锐,对力的“起”、“转”、“用”才会有深刻的体会,对力的渗透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力发于足而转运于腰,只有术者充分放松才能体会腰的作用,充分利用腰劲,按摩才能达到收发自如、随心所欲的境界,产生更好的效果,否则只是无源之水,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通过内功的修习对术者也是一个保护。

6:手法治疗的优劣靠的是手法本身,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言:“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徐疾,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

7“周身是脉,动而者阳,沉静者阴,触而有感,感而有觉,觉而有知,知而有信,信而有息。”此处所言之“脉”不是传统的中医“脉诊”之脉,而是指周身之经络和筋脉,以手摸之判断病情。要掌握这种“摸法”,首先要求医生掌握内功,才能在摸诊时感觉到患者的经络是否通畅,筋脉的动与静是否正常。

8:理筋术最大的特点是“喜柔不喜刚”,即强调手法轻柔和缓,但轻而不浮,力量向内里渗透,推拿以“得气”为度,即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热、串的感觉,但不感觉痛,讲究“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

“和一般推拿技术相区别,宫廷理筋术的独特之处有三点,”一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重视诊断。其实中医也有解剖学,对人体每根骨头、每块肌肉都有自己的叫法,明确诊断后,才不会机械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是专病专治,每种病都有独特的手法。第三是手法因人而异。

是过去专门给清朝皇帝治病的秘术,手法重了,医生就有生命之虞。

9:筋伤疾病多“营卫有所不和,气血有所不贯”,病机上常互为因果,在治疗上,我认为内外兼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振腹作用于神阙穴及其附近区域,具有补脾益肾,益气养血,交通心肾,宁心安神,温经散寒,调理冲任,消积导滞的作用。在配合宫廷理筋术在施治中必须顺其生理,以柔治刚,常常立竿见影且疗效持久。

10:“巧”是指施术者手法本身要精巧。

筋喜柔而不喜刚,手法忌粗暴。通常认为新伤手法宜轻,陈伤旧伤手法宜重,但轻重是相对的,均不应使患者有太过的疼痛而妨碍气血流通,且重手法也不完全是靠用力的轻重来体现的。

“柔”是指手法本身要柔和“柔”,才能使受术者无明显疼痛感而放松。

放松一则有利于手法力量的渗入而直达病所;二则有利于气血流通。

无论手法轻重,均要求不加妄力和拙力,术者所加之力均是术者自身重量。

11:“透”就是手法的力量要直达病处,使每一个手法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手法是否深透,除了需要平时的刻苦练习,还与治疗时精神集中程度密不可分。医者用双手“体会”病患损伤的情况是治疗的基础,用“心”指导双手施术是治疗的目的。

医者将双手置于患处作机械运动是手法治疗的外在现象,用“心”在病患的深处“治疗”才是手法治疗的本质和核心。

中医推拿的手法治疗不是单纯的用双手做简单的、重复的机械运动,而是在“心神”的指引下做的一种能量的输出。

“心”手并用才能使手法的力量直达病处,充分发挥手法的作用。

在“心神”的指导下施用手法,手法自然就会刚柔相济,和缓深透,达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的效果。

无“心”之手法就像无源之水,力度很难维持。而有“心”之手法犹如有源之川,力量连绵不绝,因手法过重、过猛、过生硬而造成的局部肌肉、筋腱、筋经等软组织损伤也会避免。

感悟振幅疗法(据说振腹疗法书都断货了)

一个推拿医师日常临床感悟(做推拿一定要看)

中医外治法不可不知的技能(精华图片)

神奇的维度拨筋术

搞定带脉让你瘦

推拿按摩的精髓入门手法篇

从事推拿按摩必看的一篇文章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原创不易,谢谢鼓励

小医闻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cs/1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