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运动医学年会聚菁英齐发声,佛中
4月22日-25日,由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院、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学术双年会于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我院运动医学科主任赵立连博士带领部分医疗、护理及手术室团队前往上海进行经验分享及学术交流,在年会中以专题报告、辩论比赛、电子壁报等形式展示团队近两年来的学术成果,与参会专家及同道聚焦学科前沿热点,共享学术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探讨运动医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开幕式现场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合影
学术成果备受认可
青年运医展风采
本次学术会议历时4天,开设了54个学术专场,讲者们围绕肩、肘、髋、膝、踝关节等领域开展主题演讲、手术演示、全英文论坛、青年论坛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就前沿外科技术和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互动分享。
我院运动医学科部分参会代表
4月23日上午,在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兼具的MITEK杯“运医说”菁英辩论会中,何利雷率先迎来开门红。医院的陈啸医生作为反方,选择辩题“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端钛板选用‘可调袢’还是‘固定袢’”的后者,虽然赛前观众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正方,但两人默契配合,从作用强度、安全性、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分别阐述了“固定袢”的优势,最终以压倒性的现场跑票率获胜。
辩论会上,何利雷以优异的表现一战成名
随后,我院运动医学科医师们各展所长,在青年论坛中分享近两年来取得的学术硕果。
临床经历丰富的许挺结合目前研究和自身手术经验,讲述了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不同术式选择,对比尺骨截骨短缩术和腕关节镜下尺骨远端圆饼磨除术的利弊。何利雷汇总分析近五年的文献,通过病例汇报和手术展示的形式,分享了关节镜下外侧半月板后根损伤的双骨隧道修复方法,充分展示了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对半月板后跟损伤修复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擅长学术研究的卢明峰则紧跟学科前沿,汇总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首次以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形式比较前交叉韧带修补术与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急性损伤临床疗效,为医患双方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王昌兵于年发表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的文章《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关节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获得了大会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被制作成电子壁报在会场展示。
与会同道浏览王昌兵的学术论文
临床医生们畅谈手术技艺的同时,医院的部分护理团队也在会议中展现了别样的巾帼风采。
该科护长谭艳庆在大会中汇报了精细化预约入院制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在后疫情时期,该科通过高效有序的入院制度,专业性强、管理规范的术前术后护理康复,在有效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患者手术质量,共同推动学科发展。其中,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紧密配合的理念在业内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同道们纷纷希望学习借鉴这一新模式。颠覆传统创新技术
带领团队飞速成长
作为该科的学科带头人,赵立连博士结合最新学术进展,在“肩关节不稳”会场发表专题演讲,论述关节镜下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优势和弃用传统喙突转位手术的原因。
赵立连博士发表专题演讲
据悉,关节镜下取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是赵立连近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该术式的解剖理念与传统观念不相一致,在髂骨植骨手术开展初期曾面临不少争议。然而,他以扎实的解剖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认准了自体髂骨移植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大量手术的磨练中不断调整、改进手术方式。最终,其团队独创的“镜下弹性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治疗伴有严重肩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技术以理想的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认可。
大会发言证书
实际上,自年我院组建运动医学科至今,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临床医生、护理团队、康复团队及手术室团队的互相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科室飞速成长,医院最有发展前景的科室之一。随着国家“十四五”医院建设的逐层推进,中国运动医学进入深化和创建体系的新阶段,“功能至上、早期康复和重返运动”已成为运医人追求的更高目标。赵立连表示,团队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助力学科建设为己任,推动区域运动医学的发展,惠及一方群众。
参会团队留影
作者:傅楚滢(图片由学会提供)
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