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手术治疗
术前术后对比
术前三维重建
术后三维重建
固定后平片
齿状突骨折分类及其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Anderson-D’Alonzo(年)分型根据骨折线的解剖位置不同,将齿状突骨折分为3型。该分型方法对于骨折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I型:又称齿突尖骨折。临床较少见,约占4%,主要是翼状韧带传导牵拉外力所引起,通常对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并无影响。如果伴有齿突尖韧带及翼状韧带的损伤,则有寰枢关节潜在不稳定的可能。 Ⅱ型:又称齿状突基底部骨折。为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处的骨折,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因此遭到破坏。最为常见,约占65%。Ⅱ型骨折韧带附着或绕过近侧骨折段上,寰椎与齿状突二者由韧带联结成一体,故颅骨牵引可导致齿状突折块分离移位。文献报道骨折的不愈合率较高。如患者年龄超过40岁、骨折移位大于4mm、成角超图20-6齿状突骨折Aderson·D’Alonzo分类过骨折治疗延误7天以上及骨折过牵均将明显增加骨折的不愈合率。 Ⅲ型:为齿状突骨折线累及枢椎椎体。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并破坏了寰枢关节的稳定性,约占31%。Ⅲ型骨折虽同样有韧带牵拉,但骨折的接触面积较大,屈曲外力作用时断面发生嵌压,愈合率较高,非手术治疗效果好。 骨骺分离、I型、Ⅲ型齿状突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Ⅱ型骨折是不稳定性骨折。评论:本病例依据Anderson-D’Alonzo(年)分型,属于Ⅱ型骨折,寰枢关节的稳定性破坏,且骨折的不愈合率较高,故需要早期手术治疗-
医院-神经外科脊髓脊柱微创治疗中心·神经创伤中心
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