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整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00例报告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在学令儿童骨伤中较多见,是一种严重的骨伤。此病治疗困难,肘内翻发生现象多,影响患肢功能,致使患者遗憾终生。近几年我们蒙医整骨疗法已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例,收到骨折对位对线好、愈合快、患肢功能恢复好等效果。

现将上述例分析报告于下,

临床资料

1.性别:男性72例,约占总数72%,女性28例,约占总数28%,由于男孩运动量较大,外伤机会增多有关,男性右侧肱骨髁上骨折21例,左侧52例;女性右侧肱骨髁上骨折8例,左侧10例,从两组发病率来看,左上肢发病率较右上肢为高。这与摔伤暴力作用和方向有关。

2.年龄:本组病例,8岁以内儿童34例,占34%;9岁至15岁儿童61例,占61%;16岁以上5例,占5%,因而可以称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性骨折。

3.民族:本组病例,汉族72名,蒙族28名。

4.发病季节:从本组病例,可看出该病的季节性(见表1)。

表一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病率

0

1

3

1

7

17

25

23

13

3

4

3

上表明显地表示出,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

5.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根据远端骨折片形成,移位方向,骨折线行走方向及受伤时的姿势,可分为伸展形、髁间型、屈曲型。

6.骨折移位程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根据肱骨髁上骨折的移位,侧偏、开放等情况,将其分为四度:

1度骨折:骨折无明显移位,如: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等。

2度骨折:骨折近或远端有轻度移位。

3度骨折:骨折近或远端向两个方向有较大移位或成角;或旋转。

4度骨折:骨折近和远端完全离开或严重成角,旋转移位,有的近或远端骨折尖刺到皮下或开放,有的血管、神经并发症。所分四度骨折,概况如此。

本组例中,各度病例分配情况(见表2)。

表2

分型

伸展型

屈曲型

髁间型

合计

例数

87

9

4

占%

87%

9%

4%

分度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例数

1

6

20

60

0

0

2

7

0

0

0

4

治疗方法

一、整复手法

1度骨折,本组共1例,一般用白酒按压等手法按摩之后用小挟板外固定,即使有轻度移位或成角,通过毡压垫也可达到解剖复位。

对2度~4度骨折正复法,我们把它总结成四步,称为肱骨髁上骨折四步复位法。在操作时,这四步不能分开,必须连成一体。分别介绍于次。

(1)牵位:患肘呈半屈位,A助手握患肘上臂近端,向后、向上(屈曲型骨折,向前,向上;髁间型骨折向上)。B助手握患肢前臂下端,向前,向下牵拉。(屈曲型骨折向后、向下,髁间骨折向下)在保持肘关节原屈度下,进行持续对抗牵拉,解决重迭移位。

(2)旋转:A助手原握不动,B助手在牵拉情况下换手,一手握患肢母指,另一手握患肢其余四指,根据前臂的旋转方向,向反方向旋转牵拉患肘伸直位。术者双手握住远端骨折片区域协助B助手的旋转前或旋后,以纠正远端骨折片的旋转。

(3)端挤:在A、B两个助手的牵拉和B助手的内、外摇摆下术者双手在患肘侧方,一个手掌顶推远端骨折片的侧(即尺侧),另一个手掌顶推近端骨折片的外侧(即桡侧),用两手向相反方向挤压的方法,矫正尺偏畸型,以防形成肘内、外翻。

(4)按屈:术者双手握抱患肘,双母指从肘后顶推尺骨鹰咀与远端骨折片。余双四指从肘前按压近端骨折片,B助手同时屈曲患肘,有骨折归位的明显声音(屈曲时术者双母指从肘前远端骨折片,余双四指从肘后近端骨折片),以使完成前后移位。

二、挟板固定

对本组1度骨折,将患肘部用绷带外固定及功能位悬吊,收到良好效果。

对2度~4度骨折正复后,将根据体周经及长短而做好的符合肢体的生理孤度的横向上富有一定的弹性,在纵向上具有较好的支撑性,易于吸收肢体表面水份,用酒不易变形的四块平型毡压垫的小挟板,按内、外、前、后位置放好,用三条寸带结扎。患肘功能位(屈曲型骨折先半伸位,后90度位置)悬吊,固定后第七天解开夹板检查一次。

三、白酒按摩

根据骨折情况分三个阶段进行按摩:(1)骨折早期的按摩:肱骨髁上骨折初

期(一周左右)在压垫上压法,按法;固定小挟板的上下两处拿法。换法:小挟板的间隙中抚法、摩法、瘀血和肿胀处擦法等手法,每天进行白酒按摩,促使消肿止痛,活血散瘀,通经活络,用以对骨折的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2)骨折中期的按摩:肱骨髁上骨折中期(两周左右)在伤肢前臂进行向上摸法,患肘下处捏法以及在肝俞穴、肾俞穴深部揉法、擦法、捏法、扣法、捻法等手法,每天进行白酒按摩,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舒筋活络。以期加速骨折愈合,续筋接骨之目的。

(3)骨折后期的按摩:肱骨髁上骨折后期(三周左右)在患肘处旋以卡法、牵法、端法;骨折处擦法,揉法、捏法;伤肢抖法、摇法、提法,以及在脾俞穴、胃俞穴深部捏法、扣法、捻法等手法,每天进行白酒按摩,以期收到补气养血,温经通络,强筋壮骨,恢复功能之效果。

四、对症用药

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根据伤势轻重及五脏六腑的健康情况,应进行有目的地对症下药。如:促进骨折愈合,用珊瑚接骨丹;对尺桡神经或正中神经损伤者,可投以义德沁敖日布之剂,对骨痂形成缓慢或不生骨痂等表现的病人,可用沙丽一嘎日迪,有肘关节僵硬或筋膜损伤等表现者,可使用古日古木一13味散剂。热盐水冲洗患肘,有肢肉萎缩,皮肤变色者,可用达力古瓦。

五、功能锻炼

固定后进行腕部及指间关节屈伸,握掌及握力的锻炼,经一周后,伤肢肩关节前后摆动,抬举伤肢,要小幅度的伸屈患肘关节;解除挟板后,患肘的伸屈动作在幅度与方式上可逐渐增加和扩大。

疗效分析

为了仔细研究医疗效果,根据病历情况,对骨折复位等情况,将其疗效分为四种如下:

1.正复情况;

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

良;复位满意,骨折断面仅遗留1/4以内的前后移位或1/5以内的侧移位,力线好。

可:复位尚可,骨折断面遗留1/2以内的前后移位或1/4以内的侧移位或遗留很轻度的旋转移位;

差:骨折对位对线不良;

2.临床愈合情况观察:

骨折经治疗后有无迟缓或不愈合;

3.功能恢复情况:

除外固定后的一段时间内,有无屈伸旋转等患肘功能受限或影响。

本组·例中,优者66例,占全组66%;良者29例,占全组29%;可者5例,占全组5%;差者无例。

优良者共95例,占全组95%。

骨折全愈的例,占全组%。除外固定后在一段时间内患肘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

4.据国内外资料的对比,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甚高。国外文献报告肘内翻最高率达60%,国内有的文献指出9~57%,有的文献表明甚至达30~60%以上,而且不论采用任何方法进行治疗,其发生率皆较高,国内克氏等统计四种不同治疗方法的肘内翻发生率,小挟板固定(中医)51例中,18例发生肘内翻,占35.3%;石膏托固定40例中,肘内翻22例,占55%,骨牵引19例中7例肘内翻,占38.6%;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4例中11例发生肘内翻,占76%;(见吉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选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资料汇编》中页和页)。而蒙医整骨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例中,肘内翻畸型现象并未发生。体会明确了肘内翻发生的原因和纠正方法:

(1)由于儿童之骨质较软,弹性较大,因而由于肱骨髁上发生骨折之前斜坡暴力的传导作用,必须先在肱骨髁上呈尺偏弯曲,有引起发生肘内翻。

(2)由于肱骨髁下端髁部又扁、又宽、又薄,有数条骨胳线,致使骨质比较脆弱。另外,肱骨下端髁部稍向前倾,因而由于骨折后前臂伸屈肌群的收缩和旋转肌的牵拉等作用,远端骨折片有尺侧移位成旋前移位,引起发生肘内翻。

(3)复位步骤不当和手法不灵敏,暴力不准,因而远端骨折片向尺侧移位而引起发生肘内翻。

(4)固定用具不适合和方法不当,压垫不准,观查纠正不及时,因而起不到固定作用。远端骨折片还是移位到尺侧而发生肘内翻。

我们在治疗过程中用熟练的手法复位时,把尺偏型骨折向桡偏方向压推,用合适的小挟板固定时,把四块平垫中外侧平垫加厚,压力大,另外及时观察,辩证施治,再经过白酒按摩,正确地纠正弯曲和旋转或尺偏型和桡偏型等解剖学异常情况。

手法复位前

手法复位后









































百殿疯能治好吗
白颠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cs/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