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疗法理论篇3ab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第一部份伸展理论StretchingTheory

概念(GENERALJOINTPHYSIOLOGY)-a

伸展能影响运动系统的功能,肌肉和肌腱的长度改变造成解剖、生化与生理的改变,而影响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与软组织的新陈代谢。

大量被用来描述关节与其功能的术语,多半在未完全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被随便使用。在肌动学上这些术语则是清楚与特定的。ROM可分成的主动与被动的ROM。主动松动是指特定关节的活动是由主要肌群产生的动作(图表1.3)。被动松动是指伸展的关节有较大范围的动作,比主动松动所达到的位置更远。在关节活动上除了直接操作或他人协助外,它还要使用到其他肌肉。

图1.3主角肌收缩产生主动ROM

『活动』(Mobility)包含了关节结构、周边结缔组织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此术语在生物力学上的使用时常受到议论,实际上与关节的柔软度是相同。『柔软度』(Flexibility)是指关节可在不同方向活动的程度,大多取决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当关节柔软度降低,或因关节周围软组织造成的阻力被视为僵直,会使主动与被动的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再说明一次,此限制是生物力学的特性,『僵直』(stiffness)通常描述完成正常动作的任何困难型式,而且有可能仅发生在个人主观对身体组织紧绷状态的感觉,而非确实指活动受到任何生理的限制。

『动态柔软度』(Dynamicflexibility)是指本身利用关节周围肌肉来完成移动的能力。在此情况下主角肌群收缩会产生相同方向的动作,而相反的肌肉群或拮抗肌群则会放松,使动作得以持续且能维持关节的完整性。因此,动态的动作不仅根据关节的潜在活动与肌肉张力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协助性的肌肉群其忽视组织阻力而可达成动作之能力。『静态柔软度』(Staticflexibility)是指肌肉在完全放松下能被动伸展所达到的程度。在此情形下是没有产生肌肉力量。

关节稳定度在关节功能与柔软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举例来说,若下肢关节无法支撑住动作,则无法走路与跑步。柔软度与稳定度在作用上并不互相对抗,都是关节功能的正常特性。一个健康的关节功能,要有好的柔软度与适量的稳定度才足以承受负担。「被动稳定度」(Passivestability)意含关节表面解剖外,还有关节与韧带、肌力与紧绷。被动稳定度通常都取决于关节摆放的位置与受承受的负担。「主动稳定度」(Activestability)则意指关节的肌肉肌腱系统中动作肌群与稳定肌群者所产生的合力。功能性的关节稳定度,基本上是取决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病变会产生肌肉张力增加的现象,如痉癴。在健康族群,肌肉僵硬常被误认为痉癴。「痉癴」(spasticity)是与上运动神经元系统的神经损伤或神经疾病有直接关联。损伤的位置靠近于锥体皮质脊髓神经路径(pyramidalcorticospinalnervepathways):背髓、脑干或大脑皮质。若损伤较轻,在肢体放松下快速向前与向后移动,会在动作的中间出现轻微的痉癴。若较严重的,痉癴可能会在整个关节活动区域出现。

强烈的伸展可能会使痉癴情况瞬间解除,这就是所谓的折刀现象(theclasp-knifeeffect)。痉癴现象无论是伸肌群或屈肌群皆会影响,取决于哪个区域的神经系统受损。「过度反射」(Hyper-reflex)通常被解释为痉癴过度活跃的特性,在临床检查时,如果反射反应过大时,会以轻微力量来伸展肌肉肌腱系统。重复的反射反应性收缩会导致较小的抖动动作,称之为「阵癴」(clonus)。锥体皮质脊髓神经路径的损伤可能会改变巴赛斯基反射(Babinskireflex)由阴性改变为阳性反应,在足跟用钝物轻压并沿足底外缘快速划向脚趾,会造成大拇指屈曲;若大拇指出现强烈的后伸则显示为锥体路径受损,而此反应对7岁前儿童是属于正常现象。

接着继续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神经路径受损会造成「僵硬」(rigidity)的现象,僵硬会影响整个关节区域,包括屈肌群与伸肌群;缓慢移动时会感到僵直,如果有痉癴则不依同样角度的动作速度,反射没有过度敏感且巴赛斯基反射为阴性,在被动屈曲与伸展关节时,肌肉张力会重复的增加与快速的降低,称为抖动动作(jerkymovement)。阻力程度取决于关节被屈曲速度及肌肉被伸张的程度。轻度僵硬是无法探知的,如同初期的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的快速动作时的间断式阻力。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能造成特定肌肉的痉癴与不自主活动,称之为「运动障碍」(dyskinesia)。「痉癴性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即为痉癴影响单侧头部肌肉的例子,造成过度旋转,可藉由伸展肌肉数秒后而获得暂时性的缓解,但很快的又会回复到相同位置。

伴随痉癴与僵硬的张力并非全是神经损伤,当着重利用慢运动神经元时,将会有肌肉的改变,使快速运动细胞不被活化,且逐渐趋于缩短、萎缩且使用不频繁。当关节角度仅被小范围使用,将导致关节结缔组织如同肌肉的缩短,此改变会逐渐变为永久性的,即正常弹性纤维会被粗糙纤维组织所取代。在疾病发生初期的照护,必须藉由定期的主动与动运动来维持活动,以降低动作受限的程度。

个别运动神经元的自发性活化可能会造成抽搐性作用、「振颤」(fasciculation),但不见得会产生主动动,此常发生在局部瘫痪与痉癴肌肉。类似的轻微现象也会发生于一般健康的人,常称为抽搐(twitch)或「颤搐」(myokymia)。最典型的抽搐常出现于上眼脸,但亦可能出现在任何肌肉,且受到影响的肌肉可能多样化。

下运动神经元即脊髓外神经的损伤,会造成松弛现象(flaccidity),肌肉会产生部分或完全瘫软。肢体肌肉的张力降低,即低张(hypotonic),使得此类病人患侧关节有良好的活动度,但因无法在整个关节活动中有常规的动作,关节活动却常受到限制。

下回内容:

「关节不稳定」、「半脱位」的伸展前注意事项

研讨会相关讯息

5/13~15北康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

下背痛康复新技术和新进展学习班

5/21~22西安颈椎手法治疗学习班

5/22杭州众筹(软硬兼施)

5/28~29广州MTC-1

6/3~5成都

第二届中国康复论坛

6/18~19郑州MTC-1

6/24北康内脏松动术(1)

6/25~26足踝研习班

请向小于老师洽询

davidstars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dwh/1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