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术及操作舞动身姿
说明PNF技术操作娴熟时,就像是PT师在跳舞,故命名为舞动身姿,本文为作者学习及应用PNF后的总结性文章。第一部分介绍总论及颈部、躯干操作,第二部分介绍四肢操作。目录
一、PNF简介
二、PNF理论基础:(1)、神经生理学基础(2)、PNF解剖学基础(3)、PNF发育学基础三、PNF的基本原则四、PNF概述五、PNF手法技术及应用范围节律性启动复合等张收缩拮抗肌反转:(动态反转稳定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拉:收缩——放松保持放松重复时序强调六、PNF基本技术要求七、PNF适应症和禁忌症八、技术应用选择举例九、各部位技术操作及应用(图文)一、PNF简介:PNF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20世纪40年代Dr.HermanKabatKabat与MaggieKnottMaggiveKnott合作,首先创立了PNF的概念,PNF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的一种多方面的以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为主的一种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许多因肌力、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脊髓损伤、骨关节和周围神经损伤、脑外伤和脑血管以外等。二、PNF理论基础:1、神经生理学基础1.1、后续效应:刺激停止后,刺激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持续.刺激强度,时间对刺激部位的释放作用。1.2、时间总和: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相互叠加。1.3、空间总和: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形成空间叠加。1.4、扩散1.4.1、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1.4.2、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1.5、连续性诱导:拮抗肌收缩可以增加主动肌的兴奋。1.6、交互支配(抑制)1.6.1、主动肌的收缩伴随着拮抗肌的抑制。1.6.2、运动中协调作用是顺利完成运动所必不可少的成份。2、PNF解剖学基础2.1、大多数肌肉纤维的排列:螺旋形和对角形。2.2、大脑支配:大多数的运动都是肌群的运动而非单一肌肉的收缩,大多数的运动由运动模式组成,而非单一关节运动,如:屈肘位屈肘肌群协同运动。2.3、在运动中,只有整个肌群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运动模式,才能完成螺旋或对角运动,而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又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提高神经元其兴奋性。3、PNF发育学基础3.1:正常运动发育模式:旋转是肢体发挥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如:洗脸,拿起一个苹果、吃饭夹菜、行走的跨步等。3.2、螺旋或对角线运动是动作发育的最后阶段,对角线运动越过中线,有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三、PNF的基本原则: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见的动作模式创立的,包括以下几点:1、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本原则,病人的能力和潜能成为减轻残障的方法。2、通常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到远的顺序发展。在治疗中,首先应注意的是头颈的运动发展,然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按照近端向远端的顺序。3、发育初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增强。4、发育初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在治疗中,如果肌张力过高,上肢特征就选择屈肌优势动作,下肢特征就是选择伸直模式。5、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屈伸动作。6、正常运动与姿势取决于协同作用与拮抗肌的相互平衡影响:这一原则强调了PNF技术的主要目标,即发展拮抗肌的平衡。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和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状态。7、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的,协同运动和动作的方向的发展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因此,在治疗中应遵循发展的观念。8、动作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但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在治疗中,并非要等病人的坐位平衡很好才能够进行站立训练。发育训练可帮助治疗师找到病人治疗的开始位置和姿势。9、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重复的动作模式,可加强动作学习成效。10、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可促进和巩固动作的学习,发展肌力和耐力。11、借助PNF加强有目的性的活动强调:加快日常生活动作的学习,强调与功能活动相关的动作和模式的训练。四、PNF技术概述:PNF是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增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复合运动的技巧。1、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射,促进相应肌肉收缩的运动方法。2、模式主要是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3、通过手法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4、治疗原则:按照正常的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的输入感觉信息,刺激本体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收缩,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5、模式:正常功能活动是由肢体粗大运动模式和躯干肌肉的协同作用组合而成。这些协调肌肉的联合作用形成PNF促进模式。5.1、PNF模式在三个层面上与运动结合:1).矢状面:屈曲和伸展2).冠状面:肢体的外展和内收或脊柱侧屈3).横截面:旋转5.2、“螺旋和对角线”的运动。(以肩胛骨为例)
5.3、牵拉和抗阻使肌肉活动增强而加强这种模式的效果。5.4、以发生在近端关节运动来命名模式,如肩关节的屈曲、内收、外旋模式。5.5、躯干和肢体一起活动形成完整的协同,如肩关节的屈曲、内收、外旋伴肩胛上提与躯干伸展向对侧旋转构成了完整的活动。五、PNF手法技术及应用范围:1、节律性启动:沿运动方向被动的,反复的给个案运动感觉输入,辅助的诱导个案进行相应模式的运动。主动地,有节律的完成同一个运动模式,发展到能够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1.1、适用范围:运动模式启动困难,位置觉迟钝,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1.2:应用流程: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2、复合等张收缩:主动肌群的向心性、离心性、稳定性无松弛的收缩组合。2.1、适用范围:肌力下降、协调障碍,离心性收缩控制能力不足,主动关节运动范围降低等。3、拮抗肌反转:3.1动态反转:相互拮抗的两组肌群缓慢的,交替等张收缩,在屈曲与伸展方向上的连续诱导性训练,完成大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增加肌肉收缩力力量、耐力及协调性。3.1.1:适用范围:肌力薄弱,肌肉收缩启动协调性差。3.2、稳定反转:交替等张收缩两组相拮抗的肌肉,施加阻力对抗交替等张收缩,给予口令提示:”用力推我的手“可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点进行。3.2.1:适用范围:稳定性不足,肌力下降,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不足。3.3、节律性稳定: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等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可在关节运动的任何一个点进行,口令:“稳住,不要被我推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增加两组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3.3.1:适用范围:关节活动度受限或不稳定,疼痛、平衡能力低下。4、反复牵拉:强化主动肌的一种技术,反复牵拉主动肌,增强等长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从运动起始是开始,贯穿于整个运动中,在口令“放松”之后结束。4.1:适用范围:肌力较弱:1-3级,疲劳,运动绝降低。5、收缩——放松: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抗阻收缩,松弛,再由治疗师被动的把肢体放置在新的关节受限活动度位置,反复多次后再主动肌的等张收缩。5.1:适用范围:增加无痛的关节活动度,肌肉放松,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关节周围肌肉紧挛,复合等张收缩或形态反张维持扩大关节活动度(ROM)6、保持放松:将个案的肢体被动置于活动受限位置,做主动肌的等长抗阻收缩,然后放松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6.1:适用范围: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肌肉在疼痛点处获得最7、放松,等张收缩太强以至于难以控制(痉挛)8、重复:多次重复同一个运动模式。9、时序强调:在正常的运动模式中强调弱的部分。六、PNF基本技术要求:1、手法接触,触觉刺激(manualcontacts):PNF技术主要通过本体感受刺激达到促进神经肌肉的作用,加加载在肌肉上的压力可帮助该肌肉增加收缩的能力。1.1、抓握手:其中治疗师抓握手神经肌肉促进的关键,通过治疗师的接触刺激皮肤感觉,让个案理解运动的方向,手只能放在皮肤的暴露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不能同时在两个表面上。1.2、稳定手(旋转阻力手):稳定手给予个案运动方向的力向引导,如:旋转力向给予阻力或助力。当个案主动不能完成时给予助力,当个案主动完成且需抓握手给阻力时给予阻力,同时刺激给予神经肌肉、皮肤刺激。1.2、蚓状肌抓握,应放在运动方向侧给以压力刺激。(两种手法)
2、牵拉(stretch):每一动作模式开始时,快速牵拉轴向牵拉刺激,肌肉快速被拉长时肌张力提高,牵张反射一旦产生,即使完全性瘫痪的肌肉,也可能在牵拉松弛的肌肉之后产生收缩,作为促进肌肉收缩的准备活动,也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并贯穿于手法全过程。2.1、该刺激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和同一关节的协同肌和其他有关的协同肌,可引导病人的肌肉做最大的收缩。2.2、禁忌:关节不稳定、半脱位,疼痛,骨折/骨折疏松,肌肉/肌腱损伤。3、语言刺激(verbal白蚀病中科爱心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