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新闻纵览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自杀倾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自杀倾向较高?
中国台湾一项研究表明,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倾向,同时在焦虑、敌意、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失眠方面的简式健康量表平均得分均高于一般人群。伴有牙关紧闭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急性疼痛的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VSA)量表中表现出更强烈的疼痛;慢性清醒磨牙症可能与更高的敌意和更抑郁有关;慢性睡眠磨牙症患者可能对人际互动更为敏感;深覆合可能与更高的焦虑水平相关。在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中,不可复性盘移位伴张口受限的患者在VSA量表中评分更高。该研究于3月13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JOralMaxillofacSurg)杂志。
该横断面研究的调查人群包括在年10月至年6月接受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调查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颞下颌关节(轴Ⅰ)和心理(轴Ⅱ)评估。轴Ⅱ评估的13项内容包含5项的简式健康量表(BSRS-5)、VSA量表(1项)、重大生活事件(3项)、自杀风险(3项)和物质使用(1项)。使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为,例患者中75.14%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7.46±14.06岁。VSA量表显示,社会心理不适程度为: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移位伴张口受限者>不可复性盘移位不伴张口受限者>可复性盘移位者,差异具有显著性。VSA量表和BSRS-5与轴Ⅰ中的5个变量(牙关紧闭、TMD急性疼痛、慢性清醒磨牙症、慢性睡眠磨牙症和深覆合)相关。9.6%的关节盘移位患者具有中到高度的自杀倾向,需要立即进行紧急转诊治疗;77%的患者因精神疾病发病风险需要进行非紧急转诊治疗。(邵金龙编译)
乳牙列釉质发育缺陷与龋齿密切相关?
巴西一项系统性回顾及荟萃分析显示,釉质发育缺陷与乳牙龋明显相关。该论文3月24日在线发表于《牙科学杂志》(JDent)。
研究者检索了PubMed、Knowledge网站、Scopus和Scielo数据库中有关乳牙釉质发育缺陷与龋病关联的观测性研究。采用荟萃分析、漏斗图及敏感性分析合成现有数据,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
结果为,共检索了篇文献,其中16篇纳入荟萃分析。合并估计显示,患釉质发育缺陷的儿童患龋病的概率更高[比值比(OR):3.32,95%可信区间(CI):2.41~4.57],研究间的异质性较高(I2:80%)。研究的方法特点,如研究开展的地点、被检测牙齿和研究的质量约能解释30%的变异性。至于缺陷的类型,分析显示,釉质发育不全以及弥漫性釉质浑浊症的儿童患龋概率更高(分别为OR:4.28,95%CI:2.24~8.15;OR:1.42;95%CI:1.15~1.76)。(邹慧儒编译)
美学区相邻两颗牙齿缺失如何选择种植修复方案?
荷兰一项系统回顾和一项前瞻性对比试点研究表明,对于美学区,单种植体支持的两单位悬臂梁式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是两个相邻单冠种植体修复的可行替代修复方案。然而,由于技术性并发症较高,后牙两单位悬臂梁式冠修复并不是理想选择。该研究3月16日在线发表在《口腔康复杂志》(JOralRehabil)。
研究者检索了年8月1日以前发表在Medline、EMBASE和考柯兰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符合条件的研究。在前瞻性对比试点研究中,在美学区,分别对5例患者进行单种植体支持的两单位悬臂梁式固定义齿修复(种植体-悬臂梁组)和两个相邻种植体支持的单冠修复(种植体-种植体组),并进行对比研究。在5年的随访期间,对种植体存留率、边缘牙槽骨水平改变、牙周探诊深度、牙龈乳头指数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
结果为,检索到的篇文献中有5篇符合纳入标准。种植体存留率96.6%~%不等。前牙区边缘牙槽骨水平改变大于后牙区。后牙区的技术性并发症比前牙更为高发。在5年的对比试点研究中,两组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水平无显著差异。(邵金龙编译)
牙周外形生物重建游离龈瓣移植效果如何?
意大利一项25年的随访观察发现,软组织增量术可能改善与增龄相关的牙周外形生物重建效果。使用游离龈瓣可能改善角化组织外形和边缘组织退缩情况。该论文3月24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Periodontol)。
研究纳入74例在基线期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附着龈缺失或减少且伴牙龈退缩的患者,上述患者在一个私人诊所接受了游离龈瓣移植治疗。在基线期(T0)、术后6个月(T1)、随访期间(T2)(平均15.3年)以及随访期末(T3)(25年后)记录每位患者的患牙、位点等相关变量(治疗牙及近/远中相邻牙)。在整个研究中使用参数、非参数和混合效应逻辑回归统计。
结果为,共颗患牙接受游离龈瓣移植治疗,并与颗未治疗邻牙比较。大多数经治疗患牙(N=,83.5%)牙龈退缩深度(RD)减少(P<0.)。相反,未治疗的邻牙在随访期末(T3)RD增加(P<0.)。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治疗位点角化组织带收缩有统计学意义,而相邻位点临床改善较小(P<0.)。从随访期间(T2)到随访末期(T3),治疗牙及相邻未治疗牙的总体牙根覆盖美学分数都有提升(P<0.)。一些独立变量,如年龄、牙齿类型及术后6个月(T1)的RD或影响RD及角化组织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张翼飞编译)
咀嚼肌疼痛臭氧治疗效果如何?
土耳其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表明,臭氧治疗可作为咀嚼肌疼痛治疗的替代疗法,但假臭氧治疗(安慰剂)在测试指标方面也显示出显著改善。该论文3月16日在线发表于《口腔康复杂志》(JOralRehabil)。
研究者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研究诊断标准”(RDC/TMD)选择诊断为咀嚼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的40例患者(女性,平均31.7岁)。随机分为两组:臭氧组(N=20)和安慰剂组(N=20)。患者疼痛最剧烈的位点接受臭氧或假臭氧治疗,每周3次,共6次。在基线、1个月和3个月时检查下颌运动,评估咀嚼肌疼痛,观察压痛阈(PPT)值。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主观疼痛水平。
结果为,从基线到1个月和3个月,与安慰剂组(PG)相比,臭氧组(OG)疼痛强度显著减轻,压痛阈值显著提高。3个月(T2)时,臭氧组的颞肌压痛阈值(OG=24.85±6.65,PG=20.65±5.43,P=0.)、咬肌压痛阈值(OG=19.03±6.42,PG=14.23±2.95,P=0.)和髁突最外侧点(LP)压痛阈值(OG=21.25±8.43,PG=15.35±4.18,P=0.),显著高于对照组。除了T2时的右侧偏动距离(RLE)值(OG=8.90±,PG=6.85±2.41,P=0.),两组下颌运动无显著差异,但是,随时间的推移,OG组显示出更好的疗效。VAS量表评分从基线到3个月的总体改善为:OG为67.7%,PG为48.4%。(王兵编译)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