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动作,99的家长做过,导致孩子紧
年年底,家住浙江温州的吴女士正在打扫卫生,突然听见客厅里传来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
她跑过去一看,8月大的宝宝趴在丈夫身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吴女士刚想哄哄孩子,结果一碰到宝宝的手臂,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丈夫着急解释说,他什么都没做,就只是提着宝宝手臂“飞”了几圈。
吴女士当即猜测,可能是宝宝骨关节出了什么问题,顾不得跟丈夫发火,医院跑。
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宝宝桡骨小头半脱位了,也就是俗称的“脱臼”。
幸运的是,没打针没吃药也没打石膏,医生抓着孩子的手臂轻轻转了两下,孩子脱臼的关节便顺利复位。
哪知三个月后,吴女士给孩子穿脱衣服时,之前的那个关节再次脱臼。
虽然就医后很快好转,但医生严肃提醒他们,孩子一旦多次发生脱臼情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需加倍注意,以免孩子形成“习惯性脱臼”,影响以后的入学和正常生活。
听完医生的话,吴女士的丈夫肠子都悔青了,当初真不该和孩子玩“转圈圈”!
日常生活中,这样“瓷娃娃”真不少!
·江苏南京:乘客张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赶火车,怕火车晚点,便猛拽孩子手臂催他快点,造成孩子脱臼。
·浙江杭州:2岁的聪聪跟妈妈去郊野公园玩,路过一个小水沟时,妈妈便拽着孩子左手用力提了一下,随后孩子左侧胳膊不能活动,医生诊断为桡骨小头半脱位。
·四川成都:13个月大的乐乐学走路时摔倒,刚好压到了左侧胳膊肘。当晚,妈妈发现孩子胳膊无法抬举,经检查为脱臼。
妈妈们看到这都很不解,我们的宝宝咋就如此“脆弱”呢?
实话实说,这可不能怨孩子!
宝宝的肘关节未发育完善,“钩连”不紧密,容易在不适当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摘钩”脱臼。特别是当遭受错误的牵拉时,桡骨头容易向远端滑移脱出,造成半脱位。
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容易被父母忽视的小细节,又特别容易引起孩子脱臼情况发生:
甚至于有的小宝宝,在翻身的过程中,胳膊放到了身后,自已抽出时因寸劲儿也可能发生肘部脱臼。除了手肘之外,手也是易发生脱臼的地方。
一般,脱臼的情况好发于5岁以内的儿童,以2-3岁最常见,脱臼概率则男孩大于女孩,左手大于右手。
到5岁左右,孩子骨关节逐渐发育健全,便不容易发生脱臼。
孩子嚷嚷疼,这些情况要重视!
脱臼往往不会引起肿胀,所以从外观上看不到。有些孩子会直接表达肘部疼痛,或者哭闹,还有些孩子当时没有任何反应,事后几天才有所表现。
孩子出现脱臼后,有些父母为了早点减轻孩子疼痛,擅自尝试帮助孩子关节“复位”。这么做,可万万使不得!
你需要做的是:帮助固定上肢,尽快带去就医!
不想孩子“不堪一击”,有些事少做有些事要做!
孩子天性爱玩、爱运动,总少不了磕着碰着,一次脱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多次脱臼!
因为一旦成为“习惯性脱臼”,孩子便会成为不能碰“瓷娃娃”。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日常防护。
还有些妈妈认为,孩子易发生脱臼,是不是跟缺钙有关系?
其实并不然,脱臼跟缺钙没有必然联系,主要还是关节韧带发育不完全,关节囊松弛,骨骼固定不稳有关。
父母千万要记住,不要抓着孩子的一条胳膊用力拽、拉,孩子的关节,绝对比我们想象中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