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损伤并发症及预防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后果,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照顾者需要做好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那么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帮助患者防治哪些并发症呢?
压疮压疮的好发部位一般体现在骨骼突起处且软组织少的地方(如下图)
那么该如何预防呢?
(1)减轻骨突出部位受压,用软枕、海绵等将骨突出部位垫高,特别是后枕部、肩胛部、骶尾部、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足跟和内外踝部,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2)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保证摄入的营养全面均衡,多进食含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C、锌的食物。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患者由于脊髓损伤后肢体瘫痪,长期卧床等因素容易引起血栓,可以协助患者穿梯度压力弹力袜,给予双下肢气压式血运仪治疗,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必要时遵照医生的建议应用一些预防血栓的药物。
泌尿系统并发症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发热及寒战,若无明显尿频、尿痛时,应考虑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此时可完善尿常规及尿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泌尿系感染,预防十分重要,平时应协助患者多饮水,每日在ml以上。
预防方法如下:
(1)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应保持引流通畅,每天早晚进行会阴部的清洁,及时倾倒引流袋内的尿液,引流袋应保持在患者耻骨联合以下的位置,不可高于膀胱,以免引起尿液倒流,抗返流引流袋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每月更换一次。
(2)对于间歇导尿的患者,严格饮水计划,应该遵循导尿时间表及饮水计划,每隔4-6小时进行一次导尿,饮水ml/小时,每次导尿最好不超过ml,以降低感染和肾脏并发症的风险。
异位骨化异位骨化即在软组织中形成骨组织,脊髓损伤后它的发生率为16%—58%,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一般好发于髋关节,其次为膝、肩、肘关节及脊柱。常发生于伤后1—4个月,通常发生在损伤水平以下。当患者出现全身不明原因的低热,局部炎症反应,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时应引起注意,及时就医。
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脊髓损伤后,骨代谢迅速发生改变,导致骨质量降低、骨结构破坏,骨折危险性增加。骨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服用药物,物理疗法如被动站立训练及功能性电刺激、脉冲电磁场等,此外应定期检查骨密度,积极防治骨质疏松、预防病理性骨折。
痉挛痉挛的最主要表现是肢体僵硬,出现肢体不自主抽动或阵挛,特别是外部给予刺激后可诱发痉挛。严重痉挛可使患者夜间无法入睡,坐、卧困难,大小便时大腿紧夹,导致清洁护理困难。加重痉挛的因素很多,如:压疮及其感染灶;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并发症;骨折、脱位等外伤及异位骨化等;痔等肛门疾患;膀胱、直肠充盈;紧而挤的衣服和鞋;气候、气温的急剧变化;精神不安、过度紧张等情绪变化。痉挛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消除患者上面的诱因,必要时应用药物、物理治疗等。
疼痛为起源于脊髓本身的中枢性疼痛,常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呈扩散性的感觉异常性疼痛,常为烧灼痛、针刺痛、麻木或跳动痛,一般为自发性,多与情绪改变有关。治疗措施包括:消除诱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等。
水肿常发生于上下肢小关节(上肢: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下肢:足的小关节、踝关节)。常见原因为:血管运动的调节功能减退;肌肉张力降低;肌肉瘫痪无主动收缩。关节挛缩:以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明显。预防措施如下:促进患者静脉回流:可抬高肢体、电刺激瘫痪肌肉、使用弹力袜(手套)、充气压力治疗等;进行患者关节的被动运动: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关节,加重挛缩。
可输入内容,标题的背景可以更换颜色,素材边框可以更换颜色,背景为浅灰色。联系我们:联系-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