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征中国小儿骨科2022年度盘点行稳
小儿骨科是一门历史悠久又独具魅力的交叉学科,虽属小众,但不可或缺,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小儿外科学分会中均有独立建制的学组,服务于数以亿计自新生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目标群体。据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年统计数据,专业小儿外科医生人数为人,其中骨科和泌尿是最大的学组,专业人数估算均介于至人,就学科前景而言,在众多前辈的扶持和全国同道的积极努力下,小儿骨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试图对年度小儿骨科领域的工作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期待和各位同道携手同行、学习分享,共同规范行医、守正创新,为更多患儿造福!医院小儿骨科疾病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小儿骨科面对大量的先天畸形,随着基因筛查和生信分析的普及,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而这也必将指导我们治疗理念的进步。年,中国医院李连永团队在国际首次发现,高氟摄入可增加对DDH的易感性;通过全外显子测序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发现KANSL1为DDH新的致病基因。医院王达辉团队进行了COL1A1/2缺陷所致儿童成骨不全的临床严重程度预测;并发现B7-H3靶向CAR-T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高效的抗骨肉瘤功能。医院梅海波团队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致病机制研究方面持续深耕,发表了大量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唐欣团队研究提出核磁共振测量结合影像学特征的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新分型,核心是旋后肌发育受限程度与融合程度线性相关,这些开创性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医院小儿骨科主任杨征(左二)与团队一同手术儿童运动损伤的探索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运动需求不断释放,年冬奥会在我国举办,对运动伤害预防以及诊疗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诊疗指南》、《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诊疗指南:韧带实质部损伤》分别于年2月、8月在中华骨科杂志发表,指南由医院杨征团队牵头,冯超执笔,国内外30余家单位参与。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小儿创伤矫形学组以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发起,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