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十大并发症及预防策略下
欢迎回来,下面大家继续了解脊髓损伤的十大并发症及预防策略。
呼吸系统并发症
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经常是困扰病人及医生的突出问题。呼吸道感染也是脊髓损伤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护理方面应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加强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实在无力将痰咳出者,应对气道内分泌物勤加吸引。
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即在软组织中形成骨组织,脊髓损伤后它的发生率为16%—58%,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一般好发于髋关节,其次为膝、肩、肘关节及脊柱。常发生于伤后1—4个月,通常发生在损伤水平以下。
当患者出现全身不明原因的低热,局部炎症反应,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时应引起注意,及时就医。
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
脊髓损伤后,骨代谢迅速发生改变,导致骨质量降低、骨结构破坏,骨折危险性增加。骨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
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服用药物,物理疗法如被动站立训练及功能性电刺激、脉冲电磁场等,此外应定期检查骨密度,积极防治骨质疏松、预防病理性骨折。
痉挛
痉挛的最主要表现是肢体僵硬,出现肢体不自主抽动或阵挛,特别是外部给予刺激后可诱发痉挛。严重痉挛可使患者夜间无法入睡,坐、卧困难,大小便时大腿紧夹,导致清洁护理困难。
加重痉挛的因素很多,如:压疮及其感染灶;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并发症;骨折、脱位等外伤及异位骨化等;痔等肛门疾患;膀胱、直肠充盈;紧而挤的衣服和鞋;气候、气温的急剧变化;精神不安、过度紧张等情绪变化。
痉挛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消除患者上面的诱因,必要时应用药物、物理治疗等。
疼痛
为起源于脊髓本身的中枢性疼痛,常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呈扩散性的感觉异常性疼痛,常为烧灼痛、针刺痛、麻木或跳动痛,一般为自发性,多与情绪改变有关。
治疗措施包括:消除诱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心理治疗等。
水肿
常发生于上下肢小关节(上肢: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下肢:足的小关节、踝关节)。
常见原因为:血管运动的调节功能减退;肌肉张力降低;肌肉瘫痪无主动收缩。关节挛缩:以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明显。
预防措施如下:促进患者静脉回流:可抬高肢体、电刺激瘫痪肌肉、使用弹力袜(手套)、充气压力治疗等;进行患者关节的被动运动: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关节,加重挛缩。
看完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