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感觉障碍的训练

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感觉,则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采取行动的第一个步骤。如果没有感觉,一个人的生活将是不可想象的。中风患者往往存在感觉障碍,从而造成活动与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因而须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感觉功能训练。

一、感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机体之所以能适应多变的内外环境,与其对环境的敏锐感觉是分不开的。人体的感觉过程包括刺激的接受、传导及分析综合这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均由相应的组织器官司职。

(一)、感受器

感受器是机体内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组织结构。根据其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l.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眼、耳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理化刺激。几种主要的外感受器介绍如下

(l)游离神经末梢分布于皮下组织,对痛、温和粗触觉有非特异性感受力

(2)毛根末端器是一种缠绕于毛囊周围的游离神经末梢,弯曲和摆弄毛发可使之激活,可感知轻触觉和叩击。

(3)触觉小体位于光滑皮肤的表皮下,特别是在指尖、舌尖、口唇和足底部含量丰富,负责精细的触觉辨认。对于手指的探索活动和感觉代偿(如以手指阅读盲文)有重要作用。

(4)环层小体分布于皮肤深层、内脏、肠系膜、韧带和血管周围。对深压觉和震动觉敏感。研究表明,深压和震动刺激对注意力障碍着有镇静作用。

(5)默克尔触觉小体位于光滑皮肤之表皮的最深层,尤以手指的腹部、唇部含量丰富,对于体表的缓慢触摸敏感。

2.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作用于这些器官的理、化刺激,加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

3.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关节和内耳位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受器的功能,是把外在刺激转化为有特定性质的能量,并向中枢传递。

(二)、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感觉神经元和感觉传导束,其功能是将感受器传来的感觉冲动传送至大脑。

1.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一级神经元)以及脊髓后角(二级神经元)和脑神经核内(三级神经元),其中第一级神经元发出2种细胞突:①周围突,组成周围感觉神经纤维,与皮肤、粘膜感受器官相联。②中枢突,进入脊髓与下一级神经元相联系。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与第三级相联系、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传向大脑皮质。

感觉传导束是由上述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共同组成。传递相同感觉的神经纤维位于相同的传导束内,由此组成各种特异性的传导通路,如痛、温觉传导通路,触、压觉传导通路。

2.视觉传导通路视觉感受器为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和锥细胞。第一级神经元为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与中枢突分别与视觉感受器相联络和组成视神经。后者与颅内神经核联络并逐级传至视觉中枢。

3.听觉传导通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第一级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内耳与感受器相联络,中枢突组成前庭蜗神经,进入脑内与脑神经核相联络,后者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中脑和小脑.

(三)、感觉分析及综合器

机体的感觉分析及综合器官是大脑。大脑对来自周围各种感受器的感觉冲动,经过分析和综合后产生相应的感知和意识。

一、感觉障碍及其处理

1.感觉障碍的特点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只要感觉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害,均可导致感觉障碍。当然损伤的环节不同,表现特点也不一样,常见的感觉障碍有:

①末梢型。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损所致。表现为四肢远端的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或袜子型分布。

②神经干和神经根型。为周围神经干或神经根受损所致。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区内条状、块状或带状的各种感觉障碍。

③脊髓型。由于脊髓损伤所致。如呈横贯性,则脊髓损伤水平以下的各种感觉均消失,常与截瘫并存。

④皮质型。当皮质受损时,可出现受损部位对侧某一部分(面部、上肢、下肢或半侧身体)的感觉障碍,复合感觉和深感觉障碍常重于浅感觉障碍。中风患者的感觉障碍即属此型。

2.感觉障碍的处理方法

总的说来,感觉障碍的处理有以下两类方式

(1).代偿法

就是采用各种措施,补偿患者已减退或丧失的感觉功能,使之免受不良刺激的伤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使患者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感觉缺陷;②增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有潜在性伤害可能的活动(如烹调、烫衣等)中,尽可能使用健侧手;③教会患者使用视觉观察和听觉等来感知躯体的运动和定位以及其他各种环境刺激;④使用辅助器具。

(2).感觉刺激法

使用各种感觉刺激,以图促进感觉通路功能的恢复或改善。如触觉刺激、实体觉训练等。其中要遵循的要点是:

①刺激要反复给予。

②刺激的种类要多样化。

③根据感觉障碍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刺激,不可操之过急。

④配合使用视觉、听觉和言语刺激。以加强效果、

⑤对有些患者,在刺激后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注意其反应,如有无眩晕、恶心、呕吐、出汗;是否有情绪变化或异常行为出现等。如有不适反应,则应立即停止刺激。

⑥实施感觉刺激前,应先向患者解释清楚以获得其合作。

⑦尽可能把感觉刺激融汇在日常活动中进行,如在洗脸时,配合作触觉刺激。

二、一般感觉的训练

(一)皮肤感觉的训练

皮肤感觉包括痛、温、触觉,对这些感觉功能进行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患者学会保护自己不受有害物的伤害。

1.内容与方法

(1).对于有痛、温觉障碍的患者,一定要告诫他们,有些物体会在他们没有痛苦知觉的情况下造成伤害。如洗澡时用热水,可能会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烫伤。因此一定要学会通过水蒸汽的有无或多少来辨别水温的高低,而且在入浴前一定要用健手或让家人试探水温的高低。

(2).进行触觉的刺激与训练可使用以下的材料:①柔软的物品,如法兰织布、羽毛、气球等;②可塑性强的物质,如水、粘土、沙等;③手感粗糙的物品,如各种刷子、砂子等;④感觉压力的器材,如把垫子、棉被或治疗球压在身上等。

训练中,可用上述材料在患者身上摩擦或是让其触摸、把玩,以体验对各种物体的不同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训练中,刺激的强度要从最小开始,逐渐增大,要避免过强的刺激,否则会使患者生厌。同时,刺激的部位应从较不敏感的肢体末端开始,慢慢移向肢体近端和躯体。

(二)、躯体感觉意识的训练

有些患者有自身感觉的障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动作困难,包括:

①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和辞别困难,因而不能意识身体的哪部分在动,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身体动作。

②对自己身体特有的空间从识不够完整,因此很难区别宽窄、大小等。

③偏侧忽略,即忽略一侧的身体或环境,仿佛那一侧不存在,并由此导致左、右辨认障碍等。

④躯体动作缺乏协调性和节奏性,导致动作笨拙。

⑤手一眼协调不良。

⑥不能模仿他人动作。

培养躯体感觉意识的方法:

1.触觉刺激法如前所述。

2.本体感受器刺激法通过被动运动、挤压和牵伸等手段刺激手腕或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以加强患者对这些部分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的意识程度。

3.身体运动法如摇晃、旋转、跳跃等活动,可帮助培养平衡感觉,学习空间关系,增强运动觉、前庭觉和本体觉。

4.使用视、听觉代偿法配合言语刺激,让患者找出身体各个部分,并反复让其练习辨认和命名躯体的各个部位。

扫一扫,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些好
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cs/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