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功能解剖学
白癜风的身心健康 http://m.39.net/pf/a_7458236.html★一、肩关节生理学★二、屈一伸和内收★三、外展★四、臂的轴向旋转★五、水平方向的屈一伸★六、环绕运动★七、科德曼悖论★八、肩关节多关节复合体★九、肩关节的关节面★十、瞬时旋转中心★十一、肩关节囊韧带★十二、关节内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十三、盂肱韧带的作用★十四、喙肱韧带在屈伸运动的作用★十五、肩关节周围肌肉对关节匹配的作用★十六、三角肌下“关节”★十七、肩胛胸壁“关节”★十八、肩胛带的运动★十九、肩胛胸壁关节的真实活动★二十、胸锁关节★二十一、肩锁关节★二十二、喙锁韧带★二十三、肩胛带的肌肉运动★二十四、冈上肌和外展★二十五、外展生理学★二十六、外展的三个阶段★二十七、屈曲的三个阶段★二十八、肩关节旋转肌肉★一、肩关节生理学1、有三个自由度,使得上肢在三个空间平面上的方向与三个主轴相对应。*横轴:位于冠状面,允许在矢状面上发生屈伸运动。*前后轴:位于矢状面,允许在冠状面上发生外展和内收运动。*垂直轴:穿过冠状面和矢状面,允许在水平面上发生外展和内收运动。2、肱骨长轴允许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外旋和内旋。*自发旋转(也叫辅助旋转),依赖于第三个自由度,仅出现在三轴关节中(杵臼关节)。它是有旋转肌收缩产生。*自动旋转(也叫联合旋转),是发生在二轴关节的非主动性动作,也发生在三轴关节中,但仅有两个轴有运动产生。3、参考位置是指上肢下垂于身体两侧,肱骨长轴与垂直轴重合。★二、屈-伸和内收1、屈伸运动在矢状面,围绕横轴运动。*伸:45°~50°。*屈:最大°2、内收运动在冠状面,围绕前后轴运动。只有当参考位置(完全内收)与以下条件结合时,才可能从参考位置进行内收。*伸展运动(内收很小)*屈曲运动(内收30°~45°)*从外展的任何位置开始内收,在冠状面上一直可以达到参考位置。★三、外展0°~°1、发生在围绕前后轴的冠状面上。在涉及的肌肉和关节运动方面,外展从参考位置开始,经过三个阶段。*外展0°~60°,仅发生肩关节。*外展60°~°,需要肩胛-胸壁关节参加。*外展°~°,包括肩关节和肩胛骨胸壁关节结合躯干向另一侧的屈。抬高手臂在肩胛平面上(冠状面前倾30°)最常用,这个平面对应肩部肌肉平衡位置。★四、臂的轴向旋转1、手臂在肩关*参考位置肘关节90°屈曲,前臂位于矢状面。最常用的起始位置,相对于真正的参考位置成30°内旋,这个位置称为生理参考位置。*外旋可达80°,不会超过90°。*内旋最大°~°。这个活动度仅在前臂到躯干后侧,同时肩部轻度后伸。内旋前90°涉及肩部屈曲。2、肩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这些运动涉及肩胛-胸壁关节*参考位置:上肢处于0°位。*前伸肩胛骨: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后缩肩胛骨:菱形肌、斜方肌(中束)、背阔肌。★五、水平方向的屈-伸发生在水平面,一系列的垂直轴上。因为它们同时涉及肩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1、参考位置:上肢在冠状面90°外展。参与肌肉有:*三角肌(中束)*冈上肌*斜方肌(上束和下束)*前锯肌2、水平屈曲:0°~°参与肌肉有:*三角肌(前束和中束)*肩胛下肌*胸大肌和胸小肌*前锯肌3、水平伸:0°~(30°~40°)参与肌肉有:*三角肌(后束和中束)*冈上肌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和菱形肌*斜方肌(所有纤维束)*背阔肌(与三角肌起对抗-协同作用,三角肌抵消了其强大的内收功能)水平屈-伸运动整体不超过°,主要有三角肌的不同纤维束参与。★六、环转运动1、环转运动结合了3个轴向的基本运动,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2、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参照面,在肩部中心的一点相遇。*矢状面,或是近矢状面,真正的矢状面与身体长轴重合。这是屈-伸运动的平面。*冠状面,这与背部平面平行,是外展-内收运动的平面。*横断面(水平面),垂直于身体长轴。★七、科德曼悖论*参考位置:上肢垂直于躯体两侧拇指朝前。手掌朝向内侧。*然后将肢体外展到+°*在这个位置开始,手掌朝向外侧,肢体在矢状面上伸展-°。*回到原来的位置,除了手掌现在朝向外侧,拇指向后。由于肢体的自动内旋(联合旋转)。肩关节就像髋关节一样,是个三轴三自由度的关节。它有一个自发的轴向旋转(辅助旋转)。总之,肩关节可以无限的经历连续的循环周期,这些周期被称为人体工学。因为它的辅助旋转时刻都会抵消它的联合旋转。这个悖论只有在肩部被作为双轴关节时才能看到,在双轴关节中,辅助旋转不可抵消联合旋转。★八、肩关节多关节复合体*第一组盂肱关节(真关节)、三角肌下关节*第二组肩胛胸壁关节,肩锁关节(真关节),胸锁关节(真关节)。每一组关节都是机械相连,必须协同工作。★九、肩关节的关节面典型的球窝关节1、肱骨头的垂直直径比前后直径大3~4cm。因此它的曲率半径从上到下略有下降。它包含的不是一个曲率中心,而是一系列螺旋排列的曲率中心。当肱骨头的上半部分与关节盂接触时,机械支撑最大,关节最稳定。当外展90°时,是锁紧和紧密位置。2、肩关节的颈干角°,与冠状面后倾30°。3、解剖颈将肱骨头与肱骨近端骨骺分离,与水平面成45°。它的侧面有两个结节*指向前方的小结节。*指向外侧的大结节。★十、瞬时旋转中心关节表面的曲率中心不一定与其旋转中心吻合。1、外展*外展50°时,旋转中心在肱骨头下内侧的某个点附近。*外展50°~90°结束时,旋转中心在肱骨头上半部的某个点附近。*在大约50°外展时,旋转中心不连续,位于肱骨头上内侧。2、屈曲旋转中心位于肱骨头下方两个边界之间的中间部位的单个圆形区域内。3、轴向旋转旋转中心的圆形区域垂直于轴。★十一、肩关节囊韧带*关节盂,周围有关节唇,位于关节盂边缘的沟上,起桥梁作用。1、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止于盂上结节,并发出两条纤维,以促进盂唇的形成。因此这条肌为囊内肌。2、关节囊,有以下韧带加强。*喙肱韧带,从喙突延伸至大结节,与冈上肌在大结节相连。*盂肱韧带,由上、中和下三条韧带构成,这个复合体形成“Z”分布在关节盂的前方。韧带之间有两个薄弱点。--Weitbrecht孔(上)和Rouviere孔(下)。3、盂下结节,与肱三头肌长头相连。肱三头肌长头为囊外肌。4、关节盂外侧大转子。有三条后关节周围肌肉附着。*冈上肌(上)*冈下肌(中)*小圆肌(下)★十二、关节内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肱二头肌在用力收缩时,它的两个头同时作用,以保持肩关节的关节面衔接。其他的纵向肌肉(肱三头肌、喙肱肌和三角肌)防止肱骨头向下脱位。与此同时,肱二头肌长头将肱骨头压向关节盂。当肱骨在中间位和外旋位时,其张力最大且收缩效率最高。如果肱二头肌长头断裂,外展力量将下降20%。★十三、盂肱韧带的作用1、外展运动在外展中,盂肱中、下韧带紧张,而盂肱上韧带和喙肱韧带松弛。由于肱骨头上方曲率大于下方,所以韧带被最大限度的伸展,盂肱关节也达到最大接触。当上肢外展时,外旋运动可以在邻近最大的外展位时将大结节拉向后方,避免大结节撞击关节盂和关节盂唇上部。将肱二头肌间沟拉至喙肩弓下并使盂肱下韧带轻度松弛,从而使外展达到90°。当外展运动联合肩胛骨平面做30°屈曲运动时,盂肱韧带的紧张程度将被延迟,且肩关节可外展至°。2、轴向旋转运动内旋,拉紧三条盂肱韧带。外旋,松弛三条盂肱韧带。★十四、喙肱韧带在屈伸运动的作用*后束止于大结节,前束止于小结节。*伸展,主要前束逐渐承受张力。*屈曲,主要后束逐渐承受张力。在屈曲末端,肱骨内旋可使喙肱韧带和盂肱韧带松弛,由此增加肩关节的运动范围。★十五、肩关节周围肌肉对关节匹配的作用*横向肌肉,由于它们的方向而使肱骨头贴紧关节盂。*纵向肌肉,支持上肢,防止向下脱位。当它们起主要作用时,通过横肌的向心协同作用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这两组肌肉作为拮抗-协同作用。1.冈上肌,起源冈上窝,附着于大结节上方。2.冈上肌,起源冈下窝,附着于大结节后下方。3.小圆肌,起源冈下窝下部,附着于大结节后下方。4.肩胛下肌,起源肩胛下窝,附着于小结节。5.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于盂上结节,当手提重物屈曲肘关节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通过回拉肱骨,增强横肌对肩关节的稳定作用。6.三角肌,外展时抬起肱骨头。7.肱三头肌长头,起源于肩胛骨的盂下结节,在肘关节伸直时,将肱骨头带回到关节盂。长期纵向肌的主导,会引起肱骨头和肩峰之间的磨损,甚至引起肩袖的撕裂。尤其是冈上肌。★十六、三角肌下“关节”三角肌下表面和肩袖之间的间隙形成,一些作者将它描述为浆液囊,有助于肩关节滑动。滑动平面由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的联合肌腱向前延伸,止于喙突,形成关节的前方支撑。外展时拉伸的肱三头肌长头肌腱,形成了肩关节的下方支撑。★十七、肩胛胸壁“关节”1、在胸骨水平切面上由两个滑动平面组成。*肩胛骨内肩胛下肌与前锯肌之间的间隙。*胸壁与前锯肌之间的间隙。2、肩胛骨平面与冠状面平行的背部平面成30°,这一夹角代表肩关节外展的生理平面。3、锁骨呈斜“S”型,向后外侧倾斜,与冠状面呈成30°。4、锁骨与肩胛骨在参考位置的平均夹角为60°,但可随着肩带的运动而变化。*在正常位置,肩胛骨位于第2至第7肋。*肩胛骨上角对应第一胸椎棘突。*肩胛冈内侧尖在第三胸椎棘突水平。*肩胛骨内侧于脊柱棘突间距离5-6cm,下角距离棘突7cm。★十八、肩胛带的运动1、肩胛骨于肩胛带之间的运动类型:横向、垂直和旋转。*在回缩动作中,锁骨向后倾斜程度增加,肩胛骨与锁骨间的夹角增加至70°。*在前伸动作中,锁骨接近冠状面(与冠状面夹角30°),肩胛骨接近矢状面,此时胸廓横径最大。前伸使肩胛骨内侧界到棘突间有10~12cm。在这两个极端位置,肩胛骨平面由30°变为45°。2、在肩胛骨垂直运动时,其范围为10~12cm,与锁骨的倾斜和抬高或降低有关。3、肩胛骨在肩胛平面上旋转时,旋转中心靠近上外侧角。*肩胛骨下回旋时,肩胛下角向内,关节盂向下。*肩胛骨上回旋时,肩胛下角向外,关节盂向上。旋转范围45°~60°。下角位移10~12cm,外上角位移5~6cm。肩胛盂的方向改变对肩关节活动有重要作用。★十九、肩胛胸壁关节的真实活动1、在外展过程中,肩胛骨有四种运动:*肩胛骨上升8~10cm,肩胛骨不伴有任何向前的移动。*旋转38°,该旋转角随外展角0°增至°呈线性增加。但是当外展°以上时,肩关节和肩胸关节的旋转角度相同。*围绕横轴倾斜,以致肩胛骨尖端向前上方移动,肩胛骨上部向后下方移动。外展0°~°时,倾斜范围是23°。*围绕垂直轴旋转,这是个双相运动。#起初,当外展从0°增至90°时,关节盂似乎向后方移动10°。#当外展超过90°时。关节盂面向前移动6°,因此它无发恢复在其前后平面上的初始位置。★二十、胸锁关节这个关节属于鞍状关节。两个关节面呈现方向相反的双曲形。大表面为胸肋,小表面为锁骨。小曲面的水平长度大于大曲面的垂直长,因此相当于锁骨悬挂在胸那前方。1、这个关节在空间上有两个垂直轴*胸肋面的凹面和锁骨面的凸面,使得锁骨在垂直面上活动。*胸肋面地凸面和锁骨面的凹面,使得锁骨在水平面上活动。这个关节也可以稍微的进行轴向旋转。2、运动*锁骨远端在垂直面上上升的范围10cm,下降的范围3cm。*锁骨远端在水平面上向前可移动10cm,向后可移动3cm。*锁骨还有30°的轴向旋转,这种轴向旋转只有在上升-回缩或下降-前伸时才可以看到。3、锁骨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前伸,由肋锁韧带和前关节囊韧带的张力来检查。#回缩,有肋锁韧带和后关节囊韧带的张力来检查。4、锁骨冠状面运动*锁骨远端抬起,锁骨近端向下、向外侧滑动。由肋锁韧带的张力来控制,并由锁骨下肌辅助。*当肋骨下降时,受上关节囊韧带的张力和锁骨与第一肋骨上表面接触的限制。★二十一、肩锁关节由于关节表面没有紧密连接而造成很大的不稳定性,并由于韧带薄弱而极易发生脱位。锁骨远端关节面,朝向下后外方,似悬挂在肩胛骨上方。1、这个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喙突的两条关节外韧带*锥状韧带,起自喙突的弯头处,止于锁骨下端后缘附近的锥形结节。*斜方韧带,在锥状韧带前方,向外上方走行,向前外侧延伸至锁骨的锥状结节。2、肩锁关节和胸锁关节共同参与肩关节的屈伸运动。其中30°的运动范围是由胸锁关节联合旋转结果。3、三角肌-斜方肌腱膜,由三角肌和斜方肌纤维的胶原纤维组成,这个结构在关节表面的结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唯一一个负责限制肩锁关节脱位程度的结构。★二十二、喙锁韧带*随着锁骨和肩胛骨之间的角度变大,运动被锥状韧带拉伸所限制。*随着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角度变小,运动背斜方韧带拉伸所限制。*肩锁关节30°的轴向旋转加上胸锁关节30°的轴向旋转,可使肩胛骨产生60°的倾斜。1、在外展运动中,肩胛骨作为固定的参考基准,由此可以看到以下方面。*锁骨内侧端抬高10°。*肩胛骨与锁骨夹角增大至70°。*锁骨向后45°轴向旋转。2、在屈曲过程中,基本运动是类似的,但是肩胛锁骨角度增大不明显。3、在伸展过程中,肩胛-肱骨角度变小,两者靠近。4、在内旋过程中,仅出现肩胛骨锁骨角度最大增大13°的运动。★二十三、肩胛带的肌肉运动1、斜方肌*上束抬高肩带,防止肩带负重下垂。当肩关节固定时,它会过度伸展颈部,或将头部旋向另一侧。*中束使肩胛骨内缘靠近中线2~3cm,将肩胛骨紧贴胸腔,它向后移动肩带。*下束斜向下和向内牵拉肩胛骨。这三组肌肉同时收缩,会出现:#向下和向内侧牵拉肩胛骨。#使肩胛骨上回旋20°,外展作用小,在搬重物时起主要作用。#防止手臂下垂,肩胛骨从胸廓上脱落。2、菱形肌向内上方倾斜*将肩胛下角拉向内上方,抬高肩胛骨并使之下回旋,使肩胛盂朝下。*将肩胛骨的下角固定在肋骨上,菱形肌瘫痪时,肩胛骨与胸壁分离。3、肩胛提肌向内上方倾斜*牵拉内上角向内上方移动2~3cm(耸肩)。*在搬重物时很活跃,瘫痪会导致肩带下垂。*是肩胛盂轻微向下旋转。4、前锯肌位于肩胛骨深面,分布于胸后、外侧壁。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水平向前牵拉肩胛骨12~15cm。向前推重物时,阻止肩胛骨向后运动。当患者向前推重物时,瘫痪侧的肩胛骨会与胸腔分离。*下半部分,斜向前下方运动,通过将肩甲下角向外侧牵拉,使肩胛骨上回旋,并使肩胛盂面向上。它可使手臂屈曲外展,当搬重物时,且上臂外展超30°,这部分前锯肌起作用。5、胸小肌向前下方倾斜*下压肩胛带,使肩胛盂朝下。*向外前方拉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后缘脱离胸腔。6、锁骨下肌向内下方倾斜*降低锁骨和肩胛带。*将锁骨内侧缘压在胸骨柄上,保证胸锁关节的接合良好。★二十四、冈上肌和外展1、冈上窝,边界如下:*后方为肩胛骨冈和尖峰。*前方为喙突。*上方为喙肩韧带,与肩峰相连。形成纤维-骨性弓,称为喙肩弓。2、因为冈上窝形成固定不变的环*如果冈上肌腱因为炎症或退行性病变而增厚,肌肉在冈上窝内就很难滑行。*如果肌肉出现结节性隆起,它会卡在冈上窝内,直到最终滑动。这种现象称为“弹跳肩”。*如果肌肉因退化过程而断裂,这将导致“肩袖损伤”。其后果有:#不能完成完整的主动外展活动,不超过水平面。#肱骨头直接撞击喙肩弓,导致肩袖损伤的相关疼痛。3、因为冈上窝很小,肩袖修复术很困难,可以使用下肩峰成形术(肩峰下半部分全层切除)4、肩关节后方,有四个外展肌的排列:*三角肌与冈上肌协同作用,形成肩部外展肌的力偶。*前锯肌和斜方肌,形成肩胛-胸壁关节外展肌的力偶。5、肩胛下肌,冈下肌,小圆肌,它们向下向内牵拉肱骨头,并与三角肌形成肩关节的第二组外展肌。6、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外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肌腱断裂会导致外展肌力下降20%。★二十五、外展生理学(一)1、三角肌由七个功能部件组成*锁骨部前束:I、II*肩峰中束:III*后部:IV、V、VI、VII#当每个成分在纯外展轴上的位置时,中束(III)、前束(II)最外侧部分、后束(IV),位于外展轴的外侧,自外展开始即发挥外展作用。*当上肢下垂于身体两侧,其他部分(I、V、VI、VII)可作为内收肌。#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拮抗肌。#在外展运动过程中,仅仅当它们逐渐接近外转轴AA时才开始发挥外展作用。#因此。对于这些成分。有着相反的功能,取决于运动的起始位置。如果不考虑外展的程度,部分肌束(VI、VII)总是有内收作用。#当外展过程发生在肩胛骨平面,即屈曲30°,并围绕BB轴旋转运动时,前束从运动起就是外展肌。#在外展运动中,肌肉的不同部分被相继动员起来。内收肌一开始越强的肌纤维,它们被动员参与运动时间就越晚。外展肌束并非被它的拮抗的内收肌束所抑制。2、单纯外展期间,动员顺序如下:*肩峰束III*肌束IV、V紧随其后。*最后,外展达20°~30°后,肌束II参与运动。3、在肩胛骨平面外展,动员顺序如下:*一开始,肌束II、III就开始收缩。#肌束IV、V、I逐步收缩。4、在联合外展运动的肱骨外旋运动中*肌束II一开始就收缩。*肌束IV、V直到结束时也才收缩。5、在联合外展运动的肱骨内旋运动中*肌束IV、V一开始就收缩。*肌束II直到结束才收缩。在最初外展时,三角肌就参与作用,并凭自身就能完成整个外展动作。约90°时外展达到最大效率,产生的力量相当于8.2倍的上肢重。(二)肩袖肌肉的作用协同的三角肌和冈上肌在外展运动中起重要作用。肩袖肌群(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对三角肌功能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肩关节外展60°时,肩袖肌肉产生的作用力最大。(三)冈上肌的作用*冈上肌长期被认为“外展启动肌”,通过麻痹冈上肌的研究表明,即使一开始外展也不是必需的,三角肌足以产生完全外展。*单独麻痹三角肌后,冈上肌本身可以产生和三角肌范围相等的外展运动。*外展运动刚开始时,冈上肌可以确保关节对合。可以使关节囊上方纤维紧张,防止肱骨头向下半脱位。★二十六、外展的三个阶段(一)外展的第一个阶段:0°~60°所涉及的肌肉本质上是三角肌和冈上肌,它们在肩关节水平上形成一对功能力偶。第一阶段终止于60°附近。此时由于大碰到关节盂上缘产生“交锁”,肱骨外旋和轻度屈曲可以延迟“交锁”。(二)外展的第二个阶段:60°~°当肩关节锁住时,外展运动只能通过肩胛带参与进行。包括以下运动:1.第一阶段*肩胛骨上回旋,使肩胛盂朝上,这个运动范围是60°。*轴向旋转涉及肩锁关节和胸锁关节,每个关节贡献30°的运动范围。2.第二阶段*斜方肌*前锯肌这些肌肉在肩胛-胸壁关节构成一个功能性外展力偶。此阶段的外展运动至°(90°的外展+60°的肩胛骨旋转)时,因外展的内收肌(背阔肌和胸大肌)的牵拉对抗而运动受阻。(三)外展的第三个阶段:°~°。为了肢体达到垂直位置(垂直于水平面),脊柱运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有一只手臂伸展至垂直位置,只要对侧脊柱肌肉收缩而使脊柱侧弯足以实现。如果双侧手臂外展,需要上肢最大屈曲,并相互平行。为了达到垂直位置,需要增加腰椎前凸。*划分外展运动阶段当然是人为的,各个阶段的肌肉是相互协调配合的。因此,在手臂达到90°外展之前,很容易看到肩胛骨开始摆动。在外展达到°之前。脊柱已经开始弯曲。外展结束时,所有肌肉处于收缩状态。★二十七、屈曲的三个阶段(一)区区的第一个阶段:0°~50°/60°参与的肌肉有:*三角肌前束*喙肱肌*胸大肌锁骨部屈曲运动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喙肱韧带产生的张力*小圆肌、大圆肌和冈下肌的阻力(二)屈曲的第二个阶段:60°~°肩胛带参与,如下:*肩胛骨旋转60°,是肩胛盂朝向前上方。*轴向旋转涉及肩锁关节和胸锁关节,每个关节贡献30°。涉及的肌肉与外展时相同:斜方肌、前锯肌肩胛~胸壁关节的屈曲受制于背阔肌和胸大肌下束产生的阻力。(三)屈曲的第三个阶段:°~°上肢上举是通过三角肌、冈上肌、斜方肌下束和前锯肌实现的。检查肩关节的屈曲时,检查脊柱的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运动的最终形态相当于外展的最终阶段。★二十八、肩关节旋转肌肉(一)内旋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胸大肌。(二)外旋冈下肌、小圆肌。相对于数量众多且功能强大的内旋肌群,外旋肌群较弱。但它们仍然不可缺少,它可以使手放在躯干前,使手向前外侧移动。虽然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不同(冈下肌-肩胛下神经,小圆肌-腋神经),但这两根神经都源于相同的臂丛神经根(C5)。肩部向前跌倒时会导致这两块肌肉同时瘫痪。肩部的旋转范围不等同于整个上肢的旋转范围。当肩胛骨像胸壁侧方移动时,还存在肩胛盂方向的改变。这个范围在40°~45°的肩胛骨方向改变可增加肩关节的旋转范围。涉及肌肉包括:*外旋(肩胛骨内收):菱形肌、斜方肌*内旋(肩胛骨外展):前锯肌、胸小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