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F技术治疗早期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

杨丹丹,徐琳峰,陈丽娜,杨加亮(医院康复科)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PNF)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40例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PNF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按常规康复治疗,PNF组加用PNF技术,包括徒手接触、简短口令、牵伸、拉挤等方法刺激关节,反复收缩与节律起动激活伸屈肌等。结果:上肢功能Brunnstrom分级和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治疗30d时,PNF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60d时,对照组也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NF对偏瘫患者早期有明显疗效,但远期疗效不明显。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PNF技术   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导致患者上肢疼痛和功能丧失,发病率高达60%-70%[1]。本文根据神经发育学原理,应用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PNF)治疗早期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取得显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年我科收治的偏瘫后并发肩关节半脱位患者40例,均符合中国康复诊疗规范中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2],男23例,女17例;年龄(63.5±15.7)岁;病程(28.3±12.2)d;头颅CT或MRI示脑梗死23例,脑出血17例。40例患者随机分为PNF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护理、肌电生物反馈及Bobath、Brunnstrom、Rood等有关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疗法的治疗[3-5]。PNF组加用PNF:①肩胛带前伸:患者取侧卧位,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屈曲90°,头颈居中,运动时肩胛骨尽量朝鼻尖方向向上、向前移动。②肩胛带后缩:同体位下肩胛骨向下段胸椎尽量向后、向下移动。③肩胛带前缩:肩胛骨向对侧的髋嵴做向下、向前运动。④肩胛带后伸:肩胛骨向上、向后做耸肩动作。⑤上肢单侧D2屈模式: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时肩胛骨下压、外展、旋转,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尺偏,手指屈曲、内收,终止位是肩胛骨抬高、内收、旋转,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⑥上肢双侧D2屈模式:双上肢由D2伸展模式即伸展2内收2内旋,到双上肢呈D2屈曲模式即屈曲2外展2外旋[6]。治疗中通过徒手接触、简短明确口令、本体感觉输入,灵活运用收缩2放松2桔抗2收缩活动,保持节律稳定[7]和缓慢逆转反复20遍,每天上、下午各1次。1.3 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0及60d时摄取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测定两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AHI),若两侧AHI值相等,指检肩峰与肱骨头间距1/2横指,表示肩关节复位[8]。采用Brunnstrom法[9]评定上肢功能,1级迟缓,2级联合反应,3级联带运动,4级部分分离运动,5级分离运动,6级正常。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表示,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2 结果治疗30d后,2组患者上肢功能Brunnstrom分级和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NF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0d后,对照组上肢功能和肩关节复位率也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2。

3 讨论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随患者肌张力的增高可逐步恢复,常以预防为主。PNF是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促使神经肌肉系统反应的方法”,PNF强调整体运动,利用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力、主动和抗阻运动,通过言语和一些特殊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PNF应用于运动和康复治疗,在缓慢稳定伸展、扩大关节活动度方面有很大优势[10]。本文在PNF中选择肩胛带模式,改善肩胛骨和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活动,增强菱形肌、前锯肌、背阔肌、斜方肌及肩胛肌的肌力;通过上肢单、双侧D2屈模式,增强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和小圆肌的肌力[11];通过肩胛带模式中肩胛骨的向上、向前运动,纠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胛骨的“锁定机制”[12],同时训练中应用节律性起始技术,改善协调和运动感觉;应用节律性稳定技术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增强肩胛带的稳定性和肩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从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明显改善。本文PNF组在治疗30d时上肢功能改善率和肩关节复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治疗60d后2组比较差异不明显,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多数患者经过康复训练,上肢肌张力增强,肩关节半脱位逐渐纠正。因此使用PNF治疗早期肩关节半脱位有明显的效果,而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白癜风专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dwh/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