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

一、术前、术后的饮食及准备请按骨科住院须知中的内容进行

二、术后康复锻炼

1)手术当天

1.、平卧6小时后进食可抬高床头,患肢体位:患肢垫软枕,呈外展中立位。两腿之间夹三角枕。术后返回病房即开始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抬臀运动、臀肌等长收缩、还可进行深呼吸、扩胸练习。

2)手术1天起

(1)术后第1d,床头可抬高30°。开始直腿抬高、屈髋屈膝运动、髋部外展练习,10-15分钟/次,2-3次/天。

2)术后3个月内

在上述床上功能锻炼的同时,做好下床和步态的训练。目的是增加患者身体的平衡性和肢体的协调性,防止意外发生。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u屈髋不能超过90°;

u上身向前弯腰不超过90°;

u坐位时不要向患侧方弯腰;

u患侧髋关节的内收不能超过中线,膝关节或踝关节不要交叉;

u患侧髋关节不能外旋,卧位及翻身时保持在外展位;

①从卧位转为坐位和站位:指导和协作患者床边坐位或扶助步器站立,以不感头晕、疲劳为准。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体位,注意髋关节屈曲不超过80°,术后早期要求患者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位不能超过30分钟。

②站立位功能锻炼:刚开始站立位时需扶助步器或扶手,后侧有家属保护,防止跌倒。患肢不负重,做三个动作:手术肢体的高抬腿、后伸和外展。以不感头晕、疲劳为准。

③使用助步器、拐杖行走:先练习使用助步器行走,,待重心稳定,改用双侧拐杖。

④从站到坐,从坐到站,上下楼梯

⑤上下楼梯

4、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出血性休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压疮、肌肉萎缩、感染等。

(1)脱位的临床表现

①置换关节部位疼痛;②主被动活动障碍;③下肢异常内旋、外翻、短缩;④根据X线检查确诊。全髋将术后脱位分为4类:

Ⅰ类体位性脱位:假体位置正确,软组织平衡,脱位是由于患肢活动不当引起。

Ⅱ类软组织失衡性脱位: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不良、高位臼杯、股骨颈截骨过多等情况。

Ⅲ类假体放置不良性脱位,指臼杯、股骨柄假体位置和方向的放置错误。髋臼杯前倾角应在5°~25°,外翻角则在40°~50°之间。

Ⅳ类同时存在软组织失衡性和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

应根据以上脱位类型分别分析治疗方法。

(2)脱位的治疗

任何脱位均应先找到脱位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于Ⅰ类脱位,术后4~5周内的早期脱位,可在麻醉下手法闭合复位,复位后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再次引起脱位的肢体动作,必要时可以行外展支架或石膏固定,甚至牵引,这些措施对2/3患者有效。

②手术治疗:对于手法复位失败或反复脱位,以及假体位置明显异常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Ⅱ类脱位,至少有80%需要手术治疗,Ⅲ类脱位中至少有70%需要翻修手术纠正位置不良的假体,而Ⅳ类脱位有可能需要多次翻修手术才能达到目的。

③复位后:正确进行体位护理干预,皮牵引制动,保持外展中立位3~4周;正确合理的康复指导及训练,避免超越安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心理护理

5、出院指导

(1)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饮食,保持正常体重,防止跌倒。

(2)经常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6-8周内屈髋不要超过90o;

(3)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3-4周可采用沐浴,洗澡后如果敷贴潮湿、脱落或弄脏需要更换,共贴4-6个月;

(4)术后注意预防和控制全身部位炎症的发生,拔牙、感冒、发热、出血或有局部炎症时必须告诉医生曾经换过关节,要使用抗生素,防止造成人工关节感染;

(5)出院后继续使用拐杖或助行器3个月(双拐使用6周后再改单拐),扶单拐时需用于健侧肢体,注意3个月内患肢不要完全负重或用患肢单独站立

(6)三个月后则可逐渐恢复活动,如上身运动、游泳、高尔夫球(必须坐高尔夫球车);终生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及跑、跳等对髋关节高冲击的运动,防止人工关节磨损或破坏,如网球、快跑、滑雪、棒球、足球、篮球、排球等剧烈的运动;

(70术后6~8周可恢复开车和性生活;若身体情况允许,术后6-12周可回到工作岗位,最好先由轻松短时间的工作开始;

(8)机场安检时可向安检人员说明情况并出具相关证明,就诊口腔科时,应主动告知曾换人工关节;

(9)勿吃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要控制体重以免增加人工关节负担(可咨询营养科的减肥门诊)。

(10)出院后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①患肢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出现异常分泌物

②感觉患肢关节活动没有过去正常或受到限制

③肢体出现肿胀、长短脚、疼痛、活动困难,或患肢出现喀喀异常响声

(11)术后复查时间: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复查X线片和关节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dzz/1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