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跖跗关节间接固定在高能量Lisfra
夏江,李兵,周海超,于涛,俞光荣,杨云峰
同济大医院骨科(上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通信作者:杨云峰
关键词:Lisfranc损伤;高能量损伤;内固定;第3跖跗关节;跖骨间韧带
引用本文:夏江,李兵,周海超,等.第三跖跗关节间接固定在高能量Lisfranc损伤中的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35(4):-.doi:10./-.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能量Lisfranc损伤中第3跖跗关节间接固定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年2月—年2月,收治15例高能量Lisfranc损伤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29~73岁,平均44.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28h,平均8.8h。根据Myerson分型标准:A型6例、B2型4例、C1型1例、C2型4例。开放损伤8例。影像学检查示患者第3跖跗关节均受累;跖骨间韧带完整7例,第2、3跖骨间韧带损伤6例,第3、4跖骨间韧带损伤1例,第2、3以及第3、4跖骨间韧带损伤1例。13例术中未行第3跖跗关节固定,仅通过固定第2、4跖跗关节来间接固定;1例跖骨间韧带损伤严重,1例第3跖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通过克氏针固定第3跖跗关节。术后X线片复查评估骨折脱位复位情况,判断第3跖跗关节有无再移位。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足部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 术后1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1例切口浅表感染,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为0~3分,平均1.1分;AOFAS评分为70~99分,平均87.5分。影像学复查示,12例跖跗关节达解剖复位,1例距骨第1跖骨角增大,出现轻度前足外展;第3跖跗关节随访期间复位无丢失,末次随访时2例发生自发性融合。结论 高能量Lisfranc损伤患者只要跖骨间韧带和跖跗关节骨性结构未完全破坏,第3跖跗关节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固定邻近跖跗关节来获得,无需常规固定。正 文
高能量Lisfranc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足部损伤类型,常见于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和重物砸伤。与低能量Lisfranc损伤相比,高能量损伤后骨折移位更显著,且多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甚至开放伤[1]。对于此类型损伤,目前治疗理念是坚强固定内侧柱(第1跖跗关节)和中间柱(第2、3跖跗关节),弹性固定外侧柱(第4、5跖跗关节)[2]。为了坚强固定内侧柱及中间柱,术中往往需要充分暴露术野,因此第1、2跖跗关节间和第4跖骨背侧双切口成为常用手术入路[3]。但很多高能量损伤患者足背软组织条件并不理想,采用足背侧双切口风险较大。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第3跖跗关节很少单独脱位,其基底部的跖骨间韧带完全损伤发生率较低,在第2、4跖跗关节复位固定后,跖骨间韧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第3跖跗关节的稳定[4],因此我们认为如果骰骨不存在明显压缩,无需对第3跖跗关节进行固定,进而避免了常规外侧切口。年2月—年2月,我们收治15例高能量Lisfranc损伤,术中坚强固定第1、2跖跗关节,弹性固定第4、5跖跗关节,第3跖跗关节仅作探查,通过固定第2、4跖跗关节来间接固定该关节,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29~73岁,平均44.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砸伤3例。左侧6例,右侧9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28h,平均8.8h。开放损伤8例,根据Gustilo分型:Ⅱ型3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术前均摄足部正、侧位以及45°斜位X线片以及CT,提示所有患者第3跖跗关节均受累,无外侧柱压缩骨折;根据Myerson分型标准[5]:A型6例,B2型4例,C1型1例,C2型4例;跖骨间韧带损伤情况评估(跖骨间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等同于韧带损伤):跖骨间韧带完整7例,第2、3跖骨间韧带损伤6例,第3、4跖骨间韧带损伤1例,第2、3以及第3、4跖骨间韧带损伤1例。合并伤:跖骨干或跖骨颈骨折7例,第3跖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1例,内踝骨折1例,腰椎爆裂骨折1例。1.2术前处理入院后7例闭合损伤患者中,4例予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制动,3例骨折脱位严重者手法复位难以维持,急诊麻醉下闭合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允许(皮纹征阳性)后手术治疗。8例开放损伤患者均一期清创,4例开放伤口累及第1、2跖跗关节,彻底清创后予以多枚克氏针最终固定;4例开放伤口未累及第1、2跖跗关节,软组织条件尚可,彻底清创后一期克氏针临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二期行最终固定。本组患者入院后5~19d行最终固定手术,平均8.5d。1.3手术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8例)或全麻(7例)下,患者取仰卧位手术。除4例开放损伤以克氏针最终固定患者外,其余11例行一期或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者中,8例选择第1、2跖跗关节间背侧切口,方便同时暴露第1、2跖跗关节,注意保护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3例选择第1跖跗关节内侧切口,便于关节融合时进行关节面暴露和准备,其中2例需联合第2跖跗关节背侧小切口辅助复位和固定。复位固定顺序为第2跖跗关节、第1跖跗关节以及第4、5跖跗关节。根据不同部位的损伤程度,选择固定方式。①第1跖跗关节:8例第1跖跗关节为单纯韧带损伤,选择一期融合,在复位固定前首先进行关节面准备,以2枚4.0mm空心加压螺钉交叉固定或2.7mm钢板跨关节固定。②第2跖跗关节:8例第2跖跗关节严重脱位或伴有第2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采用背侧2.4mm或2.7mm微型钢板跨关节固定;3例第2跖骨基底较完整者,用复位钳钳夹复位后,以1枚3.5mm皮质骨螺钉作为Lisfranc螺钉固定第2跖骨基底部和内侧楔骨,恢复第2跖跗关节稳定性。③第4、5跖跗关节:急诊完成复位患者,最终固定时外侧柱一般无需切开复位,本组患者最终固定时均未暴露第4、5跖跗关节,手法复位后经第4、5跖骨基底部分别以2.0mm克氏针经皮固定第4、5跖跗关节。④第3跖跗关节:完成上述固定后,第3跖跗关节在水平面上已被第2、4跖跗关节固定,仅需在C臂X线机监视下行跖跗关节跖屈、背伸应力试验,检查第3跖跗关节在矢状面的稳定性。若辅助外侧切口或开放伤口累及第3跖跗关节,亦可在直视下直接检查其稳定性。本组13例第3跖跗关节已恢复稳定性,无需固定;1例第2、3以及第3、4跖骨间韧带损伤者,第3跖跗关节在第2、4跖跗关节固定后仍存在矢状面不稳定,以1枚经皮克氏针固定;1例第3跖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跖骨间韧带失效,以克氏针固定第3跖骨和外侧楔骨。1.4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后8周内禁止负重行走,8~12周开始部分负重,12周后待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后可完全负重。所有患者术后8周去除外侧柱固定克氏针;开放损伤单纯克氏针固定者术后3~6个月完全去除内侧柱和中间柱固定克氏针。本组8例患者选择术后12~18个月去除钢板以及螺钉等内固定物。1.5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患者术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摄正、侧位及45°斜位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观察跖跗关节复位情况,着重评估第3跖跗关节复位情况,在45°斜位片上观察第3跖骨外侧缘是否与外侧楔骨外侧缘齐平,侧位片上观察其有无背侧脱位,若上述移位在2mm以内,视为解剖复位[2]。部分患者末次随访时行CT扫描,观察第3跖跗关节有无自发性融合。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足部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估足部功能。2
结 果
本组1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1例切口出现浅表感染,经反复清创、局部皮瓣移位修复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为0~3分,平均1.1分;AOFAS评分为70~99分,平均87.5分。
影像学复查显示,13例患者中12例(92.31%)跖跗关节达解剖复位;1例正位X线片示距骨第1跖骨角增大,出现轻度前足外展,但无明显不适。随访期间未发现第3跖跗关节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6例复查CT,其中2例第3跖跗关节出现自发性融合,另4例第3跖跗关节间隙仍存在,见图1。
图1 患者,女,61岁,右足高能量Lisfranc损伤(MyersonA型)伴第2、3跖骨间韧带损伤a、b.术前正位及45°斜位X线片;c、d.急诊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e.二期内固定术前内侧切口和背侧小切口设计;f~h.术后1周正、侧位以及45°斜位X线片示跖跗关节复位良好;i、j.术后3个月正位及45°斜位X线片示第3跖跗关节复位未丢失
3
讨 论
高能量Lisfranc损伤中,第3跖跗关节损伤往往不可避免。根据以往治疗经验,需要对其进行坚强内固定。为了避免关节面损伤,获得更稳定的固定,很多学者倾向于钢板内固定[6-7],但这样就意味着术中需更广泛暴露。目前,Lisfranc损伤手术中最常用背侧双切口[3],也有学者主张作背侧单一大切口[8],通过不同的软组织窗,暴露并固定第1~3跖跗关节。但无论哪一种手术入路,损伤都较大,而且对于高能量损伤,尤其是开放损伤,足背软组织往往不具备广泛暴露的条件。如何在不牺牲固定强度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是我们进行本研究的初衷。对于最经典的双切口,其中的外侧切口主要用于复位固定第3跖跗关节,并辅助复位外侧柱。如果骰骨无明显压缩或脱位,这个切口可能可以省去。要实现此目的,首先要做到尽可能一期复位。无论是开放还是闭合损伤,如果骨折脱位严重,都有必要急诊复位,并以克氏针初步固定。有研究表明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因骨折脱位而造成的软组织并发症,为二期最终固定创造良好条件[9]。我们认为在初期恰当处理的前提下,外侧柱一般已经复位,若第3跖跗关节也无需进行坚强固定,则外侧切口可以省去。
通过回顾临床资料和Lisfranc损伤的分型标准[5],我们发现第3跖跗关节单独脱位发生率较低,这种现象与跖跗关节的韧带解剖结构有关。早在年就有学者对Lisfranc韧带复合体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跖骨间韧带强度大于跖侧和背侧韧带,而由于存在强大的跖骨间韧带,第2-3-4跖骨基底部也形成一个整体的滑膜关节[4]。也有学者对Lisfranc韧带复合体的解剖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尽管跖骨间韧带存在多种解剖变异,但第2、3和第3、4跖骨间韧带恒定存在[10]。因此,第3跖跗关节很少单独骨折脱位,多数情况下都是连同第2或第4跖跗关节一并脱位。本组患者中有7例跖骨间韧带完好,其余患者均不同程度合并跖骨间韧带损伤。其中第2、3跖骨间韧带损伤者(6例)明显多于第3、4跖骨间韧带损伤者(1例),这可能与跖跗关节的解剖结构有关,第2跖跗关节有明显的榫卯结构,是跖跗关节最稳定的基石,因而在外在暴力作用下,第2、3跖骨间韧带损伤的发生可能先于第2跖跗关节脱位。但是第2、3和第3、4跖骨间韧带同时损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组仅1例患者出现上述损伤。因此在固定了第2、4跖跗关节后,只要第3跖骨基底部的跖骨间韧带没有完全损伤,第3跖跗关节即可由此获得一定稳定性。有英国学者对上述假说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11],他们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了MyersonA型同向性脱位的Lisfranc损伤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进行了模拟固定,结果发现在固定了第2、4跖跗关节后,第3跖跗关节的背侧移位由切断韧带后未固定时的3.6mm减小到0.33mm,与坚强固定后移位距离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他们认为由于跖骨间韧带完整性未被破坏,第3跖跗关节无需常规固定。本组13例未固定第3跖跗关节,随访期间未出现第3跖跗关节脱位或再移位现象,提示多数情况下第3跖跗关节的稳定性不需要通过坚强内固定来获得。
在一项尸体标本研究中,Ouzounian等[12]观察了跖跗关节的活动度,发现第3跖跗关节在矢状面上跖屈-背伸活动度达到(1.6±1.76)°,在冠状面上旋前-旋后活动度为(2.6±2.89)°。这个活动度常被忽略,实际上与第2跖跗关节相比,第3跖跗关节的活动度明显更大。临床上,经常出现第3跖跗关节跨关节内固定物断裂的情况,而第2跖跗关节则很少出现类似状况,这可能与第3跖跗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有关。有学者主张在术后3个月提前取出内固定物,避免出现关节僵硬或内固定物断裂[13]。但再次手术会增加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成本。本研究中,我们不对第3跖跗关节进行固定,只坚强固定第1、2跖跗关节,大大降低了内固定物断裂风险,避免了二期手术取出,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跖跗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本组随访过程中发现2例患者第3跖跗关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融合,由于未对所有患者常规CT检查,尚无法得出确切融合发生率。国外Nithyananth等[14]有相似发现,他们对13例高能量Lisfranc损伤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跖跗关节自发融合率达76.92%(10/13),其中5例(38.46%)出现了第3跖跗关节融合。这可能与高能量损伤后跖跗关节复合体广泛的韧带损伤有关,人体为了再次获得稳定的中足,以关节自发融合方式进行了自我调节。另外,有研究证实跖跗关节损伤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很高(71.4%),且症状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是否解剖复位无直接关系[15]。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能量损伤致伤时,跖跗关节软骨也受到了严重损伤,进而发生细胞介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由于跖跗关节本身活动度有限,所以最终关节炎可能发展为关节自发性融合。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第3跖跗关节自发性融合对预后无显著影响,因此决定Lisfranc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还是复位情况,而不是选择何种固定方式[16]。这从另一个方面提示对第3跖跗关节行过度坚强固定没有必要,因为如有必要,人体自身会进行“坚强固定”。
综上述,第3跖跗关节有跖骨间韧带为其提供额外的稳定性,本组治疗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的高能量Lisfranc损伤治疗结果相似[14,17],说明第3跖跗关节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固定邻近跖跗关节来获得,不固定第3跖跗关节对于高能量Lisfranc损伤的治疗结果无明显不良影响,因此术中无需采用背侧双切口,有利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高能量Lisfranc损伤愈合。
参考文献:略
通信作者简介
杨云峰,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骨科常务副主任,足踝外科主任。SICOT中国部足踝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专委会委员,医院协会足踝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足踝外科专委会常委,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青年骨科医师联盟常委,上海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专业组副组长,AOTrauma讲师团讲师、SmithNephew讲师团讲师、Wright讲师团讲师、足踝工坊教育学院讲师,AAOS国际会员、AOFAS国际会员、BMC特约审稿专家。擅长复杂足踝部创伤和畸形的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足踝部生物力学、骨关节炎的相关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第一作者简介
夏江,同济医院足踝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青年委员;SICOT中国部足踝外科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浦菁荟足踝组副组长;亚太足踝外科医师协会委员。师从著名足踝外科专家俞光荣教授,曾任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对足踝部复杂创伤,足踝畸形矫形,足病的诊治都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作为访问学者曾赴德国巴伐利亚手足外科中心Rh?n-Klinik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创伤中心MissionHospital进行交流学习。对足踝部生物力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
来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欢迎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
orth
orth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