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上截骨或合并腓骨截骨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
背景:踝上截骨术是早中期内翻型踝关节炎治疗手段之一,然而,是否需要同时进行腓骨截骨术尚存争议。此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踝上截骨手术前后的功能和影像学结果。
方法:41例Takakura2、3期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行踝上截骨术。其中14例男性、27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0.7(32-71)岁,平均随访时间36.6(17-61)个月。22例同期行腓骨截骨术,19例单纯行踝上截骨术。应用AOFAS踝后足评分,马里兰足部评分和踝骨关节炎评分行术前,术后功能评估。测量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踝穴角(TC),胫骨侧方关节面角(TLS)。
图1.(A)踝正位片。(B)踝侧位片。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踝穴角(TC),胫骨侧方关节角(TLS)。
结果:随访结束时,平均AOFAS评分由50.8改善至83.1分,马里兰评分由58.3提高至81.6分;平均踝骨关节炎疼痛评分由42.6降至26.1分。放射学评价:除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未改善外,其他参数均得到改善。Takakura评级降低。比较是否行腓骨截骨术,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是行腓骨截骨病例,距骨倾斜角(TT)减小,踝穴角(TC)明显改善。
图2.42岁女性,术前x线片显示右踝骨关节炎3A期(A),踝上截骨和腓骨截骨术后x线片显示踝关节力线重建(B),术后12月(C)和47月(D)显示力线维持良好,骨关节炎改善至Takakura1期。
图3.踝上截骨和腓骨截骨术后,距骨倾斜角(TT)完全纠正(由14.5度改善至1.2度),踝穴角(TC)也纠正。
结论: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可有效改善功能和下肢力线,距骨倾斜角(TT)较大和踝穴角(TC)较小的病例,可能需要行腓骨截骨术。
讨论:
1.外侧闭合或内侧开口楔形截骨的选择:外侧闭合截骨可能存在肢体短缩,外侧肌群肌力减弱,腓骨截骨必需,侧方移位等缺点。
2.是否同期行腓骨截骨的选择:争议话题!作者主张与健侧比较,如踝穴角(TC)减少大于50,代表腓骨相对过长或内翻,需行腓骨截骨,有利于胫骨远端关节和距骨复位,胫距关节压力向外侧分布。
3.单纯踝上截骨术适合行于内翻型踝关节炎有较宽的踝穴间隙。
4.距骨倾斜角(TT)大小与功能结果可能并不一致,术后随时间延长,距骨倾斜角(TT)可进一步改善。图4.术前距骨倾斜角(TT)为10.7度(A),术后距骨倾斜角(TT)改善为7.8度(B),术后32月进一步改善至1.5度(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