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迎亚运丨打个哈欠下巴ldquo掉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大笑不止的人说:“小心笑掉下巴哦”,可是你知道吗,这种“掉下巴”的情况还真的有发生,萧山的吴阿婆(化名)就“中招”了。
近日,医院的急诊室里医生陈瑞祥正在值夜班,80岁的吴阿婆在儿子李医院,火急火燎地找到了陈医生。“医生,你看我母亲是不是中风了,讲话大舌头了,嘴巴闭都闭不上了,快来帮我们检查一下,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诊室里李大伯紧张地向医生求助。
中风?这可不是小事。陈医生立马为吴阿婆检查,他发现吴阿婆的下巴微微向外凸,咬合困难,不能闭口,但是思路清晰,并不像是中风的迹象。
“出现这样的情况前有没有打哈欠或是张嘴?”听到陈医生的提问,吴阿婆立马点头,用口齿不清的发音回了一句:“就打了一个哈欠。”
陈医生听到回答后更加断定了患者的病因——颞下颌关节急性前脱位,也就是俗称的“掉下巴”。
“下巴掉了”在医学上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具体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张口时有弹响,张口、咀嚼、说话等功能都受到极大的影响。更有甚者,会感觉到,头晕、头痛还有些耳鸣。
“下巴掉了,问题不大,我帮你复位。很快的。”在陈医生说话的同时,让吴阿婆身子坐正。随后他戴上了手套,拿了两块纱布垫在了患者的嘴巴里,两个大拇指放在吴阿婆的下颌磨牙处,其余手指托住下颌骨,先是向下向前用力,然后往上往后送,2秒钟时间就帮吴阿婆脱位的下巴给安了回去。下巴复位了,吴阿婆立马就能开口说话了,讲话也不“大舌头”了,嘴巴也能闭上了。这让吴阿婆一家连连道谢。
继吴阿婆的遭遇后,陈医生又接诊了一位老年患者,来医院进行下巴复位,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进行下巴复位。接二连三遭遇下巴脱位的情况后,让她很无奈。
其实在生活中,下巴脱位的情况偶有发生,而且患者中以老年人为主。去年一年,陈医生就陆续接诊了7位患者,都是老年人。
对此,陈医生说:“老年人容易出现肌肉松弛的现象,在打哈欠、唱歌、大笑、吃饭时嘴巴张得过大、较长时间嘴巴大张(如口腔科治疗时)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下巴脱位。此外,还有些患者有关节发育问题,下巴处关节窝浅,在进行大幅度的张嘴动作时同样也会容易发生下巴脱位的情况。这种病容易复发,即使复位后也要当心。”
陈医生还提醒广大患者,平时应避免大哭、大笑、大口吃饭等夸张的张口动作;不要用牙齿咬核桃、开瓶盖等坚硬的物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身体疲劳,少打哈欠;食物应选择柔软的、富有营养的,细嚼慢咽。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发生下巴脱位情况,医院就诊及时复位,若急性前脱位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使颞下颌关节长期处于脱位的状态,则易形成陈旧性脱位。对于复发性关节脱位患者来说,单纯限制下颌运动不能达到防止再脱位的目的,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来源:医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