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道德经济为什么不能错位脱臼

人常说,细节之处见真章。两会虽已闭幕,可是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会上的一个小细节,却值得花时间仔细品味。当时,有位记者提出了一个看似突兀的文物保护问题,总理说这本该由秘书长回答,不过他也非常乐意回答,然后从文物谈及文化、传统、道德、社会、经济以及文明。

一个本来可以由秘书长回答的问题,总理却详细回答,而且回答的内容远远超过文物保护本身,这说明,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且很重要。总理给出的答案,应该是他长期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事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总理的回答中,有一句话尤其引人注目,是这样说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法治经济、道德经济,这三个确是很有意思的词。

市场经济相对好理解。因为人们现在的经济活动,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际贸易,都要在市场中进行,金融交易,无论有形无形也都有市场。而且,所有经济活动都有价格,价格的变动也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一句话,正如文件和教科书里所提到的,市场具有发现价格并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法治经济呢,也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内,不能扰乱市场秩序,搞虚假交易。例如总理提到的有人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惩罚,否则市场参与者的根本权利就难以受到保护。所以,每年的“3.15”政府监管部门查处企业违法、年初政法部门集中清查打击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金融犯罪等,都是题中之义。

道德经济则相对难以描述。不妨举个例子。请做如下单选题:

在不违法犯罪的前提下,请选择你认同的经营理念:

专门利人保本微利;B.一锤子买卖巨额利润;C.“杀熟”;D.随大流,正常经营。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D,而最痛恨C。为什么痛恨C?因为它是一种假借亲情友情来损人利己的行为,会令受损一方有切肤之痛。

实际上,这就是道德经济的最下限:用友情亲情来换利益。这是用冷冰冰的市场经济所没法解释的。近现代一些广为流传的经济学理论甚至给出了甚为荒谬的解释。

一是效用论,是说一个经济行为能不能发生,主要取决于它带来的心理感受。具体到“杀熟”这件事情来说,只要个人觉得利益增长带来的心理满足,大于削弱亲情友情等社会关系导致的心理损失,那么这个交易就是值得的。

二是均衡论,意思是说一切有违道德的交易都没必要去理会。因为一旦市场经济很充分、信息足够透明以后,这样的人最终会因为无人愿与之交易而被迫退出市场。

果真如此吗?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信息并不透明,人们也不可能拿算盘算出来自己的净效用。所以,如果不是发明这些理论的经济学家利欲熏心,那只能说他们真是想得太不周到了。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任何一个经济理论都有着严格的前提假设。离开假设,这些理论就难以成立。理论如此不接地气,更可怕的是,它们被不加解释的灌输给大众,并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给人们造成了刻板印象:市场就是经济的全部,交易应以价格为前提。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原本无价或者不可标价的东西被标上价格,甚至实体经济活动本身也在金融市场里被标上价格,似乎什么都可以买卖。

这就成了一个怪现象,经济活动本身应该植根于人类活动,现在看起来却看似可以六亲不认,只问价钱。为什么会这样?英国经济学家波兰尼曾经给出过一个朴素而深刻的解释:在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包括市场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市场和伦理、道德、宗族、地位、信仰等一道维持着社会的运转。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环节而已,要受制于道德等。但是波兰尼又指出,在这百余年,由于资金在全球的力量越来越大,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显得脱离了人类的社会活动本身,基本挣脱了伦理、道德等社会关系的约束,独立了出来。如此,市场经济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悖德行为。

很明显,这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而早已是非常困难的全球性问题。经济上去了,道德滑坡了,这很危险。从某种角度讲,我们遇到的这场百年不遇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就是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经济错位脱臼的总清算,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品味记者会上那个看似突兀的文物保护问题,以及总理非常乐意回答本由秘书长回答的问题,肯定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感受吧。

(作者:国关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欢迎发表评论,期待您的真知灼见!

小贴士

环球资讯旗下媒体

环球资讯广播

北京FM90.5

广东FM.1上海FM.5

天津FM.4重庆FM91.7

环球资讯官方微博

环球资讯APP

环球资讯搜狐新闻客户端

环球资讯广播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dzz/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