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案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
一、病例资料1.现病史患者,女性,3岁。跛行2年,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7周来院就诊。患者因跛行2医院儿童骨科就诊,拍摄X线示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7周前,患儿于儿童骨科行右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术+股骨截骨术,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现石膏已拆,右下肢活动障碍。患者无发热,无疼痛,无下肢麻木,无大小便困难。患者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好,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无明显体重减轻史。2.既往史患儿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g,无窒息抢救史,Apgar评分不详。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相似。无遗传性疾病,无传染病史,按时预防接种,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其他手术史,无外伤史。3.体格检查(含康复评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面容安静,表情自如,颈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异常呼吸音及干湿啰音。心率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脊柱正常无弯曲。神经系统正常反射存在,感觉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右侧髋关节处可见手术疤痕.愈合可,右下肢略细,右髋关节压痛(一),右髋关节屈曲30°,伸直0°,右膝、踝关节活动正常,右侧足趾活动、血供好。4.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骨盆正位X线: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改变,如图所示。
二、诊治经过
初步诊断: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右下肢运动障碍。诊治经过:予以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双下肢皮牵引、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双下肢皮牵引采用外展45°位,牵引重量1?2kg,牵引时间24h。患侧髋关节采用被动关节活动训练,膝关节从主动辅助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踝关节采用主动活动训练,每天2?3次,每次20min。患侧髋部肌群采用等长肌肉收缩训练,胫前肌、小腿三头肌采用抗阻训练,每天2?3次,每次20min。患侧髋关节处采用红外线、低频电等物理因子治疗.每天一次。6月后,患者右侧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右下肢肌力增强,可以独立步行。三、病例分析1.病史特点(1)女性,2岁,跛行2年,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7周。(2)体检阳性发现:右侧髋关节处可见手术瘢痕,愈合可,右下肢略细,右髋关节压痛(一),右髋关节屈曲30°,伸直0°。(3)辅助检查:骨盆正位X线片示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改变。2.诊断及诊断依据(1)诊断: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右下肢运动障碍。(2)诊断依据:①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7周;②体检见右侧髋关节处可见手术疤痕愈合可,右下肢略细,右髋关节屈曲30°,伸直0°;③骨盆正位X线片示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改变。3.鉴别诊断需和病理性髋关节脱位相鉴别,但患者有明确的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史,且患者X线片骨盆未见密度减低等病变,故可排除病理性髋关节脱位。4.康复目标和计划(1)改善患侧髋关节活动度。(2)增强患肢肌力。(3)获得独立步行能力。四、处理方案与依据1.双下肢皮牵引该患者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7周,存在明显的患侧髋关节功能障碍,故予双下肢外展位持续皮牵引.以起到相对制动和牵拉股骨头复位的作用。2.关节活动度训练该患者存在明显的患侧髋关节功能障碍,故采用髋关节被动活动训练。膝关节从主动辅助训练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踝关节采用主动活动训练。3.肌力训练该患者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7周,查体见右下肢略细,存在右下肢肌肉萎缩,故予以患侧髋部肌群采用等长肌肉收缩训练,胫前肌、小腿三头肌采用抗阻训练。4.物理因子治疗采用红外线、低频电等物理因子治疗,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生长修复。五、要点与讨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是儿童较常见的骨与关节畸形之一,?婴儿期就有多种异常,包括髋关节的不稳定至完全脱位。据统计我国的发病率为0.91‰?3.90‰,男女发病差异很大,80%?90%为女性发病。有些婴儿轻微的发育不良可自行消失,但是其他未经治疗的髋部畸形会进行性加重,导致疼痛、活动受限、步态异常,最终导致成年的退行性关节炎。DDH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十分复杂,随着年龄、脱位程度的不同,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也随之而不同。超声髋关节检查技术对小婴儿髓关节的影像敏感度高,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髋关节。髋关节超声检查结果参照年Graf超声髋关节类型予以分类。Graf超声检查的分类为简单型和标准型,检查结果将髋关节分为I、II、III、IV型。简单型的髋关节测量指标为:I型,α角60°,β角55°,属正常髋关节;11型α角43°?60°,β角55°?77°;III型,α角43°,β角77°;IV型,α角和β角无法测量。标准型分类对II型的髋关节作细化分型,即IIa、IIb、IIc和IId4个亚型。除了I型和小于3个月婴儿的IIa型为正常髋关节,其他各型均为异常髋关节。6个月以上婴儿通常拍摄骨盆正位X线检查髋关节,采用髋臼角或髋臼指数(AcetabularIndex,AI)来评价髋关节。通过两侧Y形软骨顶部的水平线称H线。髋臼角是指经过髋闩外上缘与髋臼中心的直线,与H线相交形成的锐角。用来测量髋臼顶倾斜度和髋臼生长的指数。正常情况从出生到8岁,髋臼角逐渐减小,此后到成年期保持不变。Harris等认为:1岁以下,髋臼角30°;1?3岁,髋臼角25°;4岁?成年,髋臼角21°。髋臼角小于或等于21°为正常;22°?24°,为轻度发育不良;大于等于27°,为重度发育不良。生后8周内患儿生理性不成熟的髋关节比例较高,超过半数的早期髋关节轻微异常可以自行恢复,无需治疗。如果髋关节异常持续存在,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8周后进行髋关节超声检查非常必要,准确率高,假阳性率减小。患儿龄8周时髋关节超声检查α角小于50°,可行髋关节屈髋外展支架治疗;若α角为50°?60°之间,可采用髋关节屈曲外展位竖抱和仰卧位双下肢外展位睡姿,使用宽尿布垫。对于IIb型和IIa型患儿,可行持续的屈髋外展支架治疗6个月。对于IV型患儿,可采用外展位石膏固定3个月和屈髋外展支架治疗4?6个月,每2个月随访。18个月?8岁的患儿,常用治疗方法为:治疗髋臼旋转不良的截骨术;浅平髋臼的切骨术;各类股骨截骨术;截骨术、关节固定、全髋成形等后髋关节补救性手术。8岁以上的患儿可行切开复位加石膏固定,以及各类纠正髋臼异常或髋关节残余畸形的手术。DDH手术治疗方式较多,本案例采取的骨盆截骨术和股骨截骨术,主要目的是髋关节复位的同时,改善患儿髋臼覆盖范围以及髋关节的负重功能,术后效果好,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范围涉及到髋臼、髋骨、股骨及其周围的骨膜、关节囊、肌肉组织,是一个创伤较大的手术,术后需要长期制动。因此如何在此过程中把握好时机,选择最安全而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对手术预后疗效尤为重要。DDH术后早期需要观察患儿伤口情况、疼痛情况、体温变化等。骨盆正位X线检查了解髋关节正确对线对位、截骨处愈合情况,以及是否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由于DDH术后患儿需要长期的石膏或支具固定.因此在石膏拆除后需评定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肌力等情况。DDH术后3?4周(髋人字石膏固定阶段),可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进行髋关节无痛小范围屈曲和内外旋活动训练,主要目的是利用关节极小范围的运动促进关节内血液循环,防止囊内组织粘连过多产生,为后期全面恢复打好基础。术后6?8周,可进行皮牵引治疗,同时吋根据患儿情况进行髋关节CPM训练,以无痛范围为准,循序渐进。术后10?12周,若患儿X线片显示股骨头复位佳,截骨处对位好,骨痂形成多,即可对患儿进行大范围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髋关节制动时间较长,预防下肢肌肉萎缩是康复治疗关键。肌肉萎缩程度严重,下肢稳定性和力量受损,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康复进程和治疗疗效.因此要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法保持下肢肌力。术后早期患儿有疼痛、伤口未愈合.此时应选择臀肌、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免加剧疼痛,引起患儿对训练的恐惧。石膏拆除后,可进行髋部外展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主动运动训练,小腿肌肉、股四头肌可进行抗阻训练、主动运动训练,逐渐过度到负重情况下的各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步态训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