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中国应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培养

日本专家:中国应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培养

中广北京10月12日消息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导,在日本财经界专家的眼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怎样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又该如何选择方向?

10月9日播出的《全球视角看中国》,著名财经专家李克携手两位日本财经界著名专家为您解读。

李克: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日本商学院的教授李克,很高兴跟大家在这里见面。今天我们想探讨的话题是在日本的财经类的专家的眼里,中国经济到底是什么局面、状态,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在关注白癜风原因哪些问题?今天和我一块的有二位非常资深的日本财经方面的专家。

田边隆一:日本著名投资公司纳盛投资团体前任会长,现任MBK投资集团公司战略顾问,日中管理学院核心合伙人。

山尾幸弘:日本顶级的投资管理、人力资源、人事BPO专业公司艾克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CEO,现任日中管理学院履行董事,CEO。

李克:

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作为日本的财经专家,你们对中国的哪些经济问题比较感兴趣?又想多了解一些哪方面的问题?或说在未来大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哪些领域是更有前景的?我们先请田边先生来介绍一下。

田边隆一

由于日本企业对日本国内不能再抱有太大的期望了,所以几近日本的各个行业都不能不斟酌向海外尤其是在亚洲市场扩大其销售来确保其本身的企业的成长,日本的一些特殊企业,比如说灭火器制造商等等是遭到日本国内行业规定的保护的,而收益相对稳定的房装产业也开始认识到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不发展海外市场那末他们公司的经营也将会渐渐衰退。

说到现在为止日本企业向海外发展的情况,其行业的散布应该是很不均衡的,其中制造业企业由于寻求低成本去中国发展的比较多,加工出来的产品再出口到日本,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进入中国的做法,也就是说在中国建立工厂,然后将部份日本的技术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加工而已,而中国只是发挥了一个加工工厂的作用,即便对中国市场不了解,日本的企业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应用这类模式日本企业单枪匹马也可以进入中国发展,而且现在在日本正面临着严重的日元升值和电力用电等问题,所以这类进入中国的模式也愈来愈多。

但是如果想要在中国的国内市场销售产品,那末单靠日本企业独自努力就会显得很困难,举个例子,比如说日本的餐饮企业、时装企业、食品相干行业、物流产业、看护产业等,在斟酌到了日本本国国内市场的萎缩,所以他们也打算把市场扩大到中国去,而这些企业的数量正在增加。

但是他们在中国销售的时候就要确保有好的销售渠道,而企业本身却要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这些投入对日本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承受不了的,那末对他们来讲,就更加需要有可以信赖的中方合伙人的帮助。

依照日本的商务习惯,在选择合伙人的时候,通常会询问和了解对方的详细情况,我也希望中国企业能拿出点耐心来和日本企业接触,最近常常能听到一些对日本的时装品牌感兴趣的中国企业,和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日本中小时装企业的话题,但是实际情况是双方相互交涉的时候却常常没有能够合作成功,那末为何双方的相互需求却不容易对接起来呢?我很期待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中方投资家的出现。到目前为止日本的中小企业已习惯于在大企业的保护伞下工作了,这些企业的经营者虽然会有一些不满和抱怨,但是由于大企业能够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给他们稳定的定单,所以即便定单利润低他们也可以忍耐,可是今后大企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将会愈来愈快,所以我也很希望一些外资企业能够支援一些大企业步伐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

李克:

我们再来看一下另外一个话题,大家也知道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当中发展的势头和速度都非常之好,那末虽然我们也经历了07年、08年的国际金融风暴,那目前仍然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增长势头,固然目前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拐点,那末由于过去我们是靠低成本的优势来发展经济的,这类后发优势在未来将逐渐丧失,那末中国经济在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或不太明朗的地方,那末我们作为日本的专家们,你们是怎样来看待这方面的问题的?特别是作为日本的投资银行家们,你们认为这样的问题或判断有道理吗?那我们先请山尾先生论述一下他的观点。

山尾幸弘:

中国GDP的增长在金砖4国当中是保持卓着的高增长率的,而今后10年中国应该会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其增长率比得上之前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GDP中出口占了40,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还应当从出口向内需特别是个人消费转移,美国现在个人消费内需占70,日本是60,巴西是60,印度是50,而中国大概只有35左右,从这组数据上来看,中国的内需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并且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不能只看量,还应当看重其中的质,也就是品质的提升和中国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产业结构来看,为了增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应当更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培养。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im.com/wadzz/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