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案例分享成骨不全症V型5U
成骨不全症,又称成骨不全、脆骨病、先天性发育不全、瓷娃娃、原发性骨脆症、骨膜发育不良。患儿易发骨折,轻微的碰撞,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发病率约10万分之3,发病男女的比例大约相同。
●临床表现●一般出现的症状为骨脆性增加,轻微损伤即可引起骨折,常表现为自发性骨折,或反复多发骨折。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畸形愈合多见,肢体常弯曲或成角,一般过了青春期,骨折次数逐渐减少。蓝巩膜、巩膜变薄,透明度增加。进行性耳聋源自听骨硬化、声音传导障等。牙齿发育不良,灰黄,切齿变薄,切缘有缺损,关节松弛,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可有畸形,关节不稳定。由于胶原组织有缺陷肌肉薄弱和皮肤瘢痕加宽。智力和生殖能力无障碍。
●如何发现和诊断?●本病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疾病,应预防骨折,对患儿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造成骨折的伤害,训练柔韧性、耐力和力量,鼓励各种形式的安全主动运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骨量、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独立生活功能,甚至胜任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要注意防止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护理患儿,佩戴支具以保护并预防肢体弯曲畸形。
如夫妻一方有此病家族史,即使无发病症状,生育时也应找专家咨询,应考虑到生出有成骨不全症后代的可能。
●治疗●目前主要通过增加骨密度来降低骨折率、改善骨畸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包括二膦酸盐、雌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3等。
基因检测案例分享——成骨不全症V型5’UTR区致病变异受检者男性,13岁
出生14天发现骨折,进行简单处理,未就医。带蓝色瞳孔,阳光下较明显。全身多发性骨折,左右手关节处畸形,盆骨发育畸形。
无近亲家族史。母亲体格检查正常,黑色瞳仁。
父亲年轻时多发骨折,眼球和瞳仁有浅蓝色,27岁时生二胎,二胎右手多发骨折畸形,无就诊史。
爷爷瞳仁黑色,体格检查正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
经全外显子测序,在IFITM5基因5’UTR区检测到了一个杂合突变,IFITM5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p15.5区带。此基因负责编码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在骨骼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IFITM5基因变异与成骨不全症V(Osteogenesisimperfecta,typeV)有关。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骨质疏松、长骨畸形、增生性的愈伤组织形成、频繁骨折、前臂内旋、仰卧受限、桡骨头脱位、骨间膜钙化、股骨弯曲、面部畸形、蓝色巩膜和听力障碍,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外显率未知。
受检者的IFITM5基因的5’UTR区域上(位置:chr11:,)发生了1个变异,c.-14CT,即在起始密码子之前的第14个碱基由胞嘧啶(C碱基)变成了胸腺嘧啶(T碱基),可能影响基因的转录调控,无人群携带记录(数据来源:G、ExAC、ESP和GnomAD数据库)。CaressaDLietman等发现携带c.-14CT变异的小鼠于围产期死亡,其骨骼异常严重(骨骼矿化不足、肋骨形成异常、长骨畸形和骨折等);多篇文献报道此变异为成骨不全症V型的致病变异,并有多次新发变异的报道。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受检者及其父亲携带此变异,受检者母亲及受检者爷爷不携带此变异。依据ACMG指南,判定该变异为致病的变异。
变异分级参考ACMG指南,分级依据为:
PS2:患者的新发变异,且无家族史(有多次新发变异致病报道)。
PS3:体内、体外功能实验已明确会导致基因功能受损的变异。
PM2:ESP数据库、千人数据库、EXAC数据库中正常对照人群中未发现的变异。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骨病,其主要特征是骨密度低、骨脆,创伤后易骨折。疾病严重程度从轻度的不易骨折到子宫内骨折和围产期致死,目前尚无针对致病基因突变的有效治疗方法。基因诊断对发现成骨不全的病因、做好遗传咨询和优生优育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