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一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
全髋关节成形术(THA)是治疗晚期髋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治疗髋关节畸形、疼痛、功能障碍等。为实现这些康复目标,术后康复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中所介绍的全髋关节成形术后康复指导原则,是在循证医学方法及康复科物理治疗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成的。
康复治疗流程包括如下内容:
一
术前准备:康复指导需要从术前开始,内容包括:
1、鼓励患者早期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以及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运动,如踝泵运动、臀肌等长收缩等。
2、教会患者学会深呼吸及咳嗽,床上坐起及转移活动,预防卧床引起的肺部感染,对特殊患者需要训练术后早期卧床排便。
3、教会患者学会使用辅助器具。
4、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康复目标。
二
术后注意事项:
1、12周内需要避免四种体位:髋屈曲不超过90°、下肢内收不超过中线、伸髋外旋、屈髋内旋(图1和图2)。
2、特别要注意不能坐矮凳子,不能用普通的坐便器,不能弯腰拾物或穿鞋。向健侧翻身时,两腿之间一定要夹厚垫子。
图1左上角是正确体位,其余都是错误体位,需要避免。
图2禁止患侧大腿内收超过身体中线。
三
术后不同阶段康复流程及目标:
(一)第一阶段为术后1天-4天,此时的康复目标为:①减轻肿胀和疼痛。②使用辅助器具在平地上独立走动。③了解并遵守术后禁忌动作。④独立的转移训练及安全地上下床/轮椅/马桶。
具体康复治疗方法如下:
1、控制肿胀和疼痛: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包括冷疗或冰敷、磁疗、紫外线治疗等。
2、术后第1天开始做训练,注意运动时髋屈曲不超过90°。
3、术后第1天始进行转移训练,先从平卧位转为坐位,再从坐位转为站立位。在体位转换过程中要从手术侧离床并避免术侧肢体受力,还要充分利用上肢的辅助。
4、在训练中如果没有疼痛、疲劳和头晕,则可在术后第1天开始行走训练。
5、肌力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图3)、踝泵训练(图4)、仰卧位屈髋45°、坐位伸膝及屈髋(<90°)练习、患者扶住床或助行器站立位患侧后伸腿(图5A)和髋外展训练(图5B)。
6、开始进行髋关节被动活动,但是需要注意避免前面所述四种体位。
7、在助行器辅助下进行步行训练(图6)。
图3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方法为用力绷紧大腿下压床面,每次训练30-50秒,中间休息10秒,直到大腿略微出现酸胀感。
图4踝泵训练。用力踝跖屈(A)和背伸(B)每次训练2-4组,每组20-40次。
图5辅助下站立位训练。
患侧髋后伸(A)和外展(B)。
图6助行器辅助下进行步行训练。
(二)第二阶段为术后4天-2周,此时康复目标为:①减轻肿胀和疼痛。②2周髋伸直正常,屈髋可达90°(但<90°)。③可以独立进行家庭训练计划。
具体康复治疗方法如下:
1、继续控制肿胀和疼痛。
2、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训练,每天增加5-10°,注意屈髋<90°。
3、肌力训练:重复上述动作,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加适当阻力。
4、步行训练,纠正患者异常步行姿势。
5、训练结束后,进行冷疗10分钟或者冰敷10-15分钟。
6、开始上下台阶训练:先迈患侧,后迈健侧(图7)。
图7上下台阶训练。
(A)先迈患侧,(B)后迈健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